這天有幸承蒙長輩朋友出車,招待我們走出城鎮,走訪交通較不易到達的地方,都在東京都隔壁的千葉縣,但不過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卻彷彿和東京已是兩個世界。第一站先到成田,晃晃有千年歷史的新勝寺。
對一般觀光客如我,想到成田只會像制約般自動聯想到機場,就沒別的了。但成田不但有機場,更早以前還有車站,有一整條的熱鬧老街,還有一座千年古剎。成田山的新勝寺恢宏莊嚴,氣勢頗為雄偉,創立於十世紀,祀奉不動明王,為真言宗佛寺。關於成田山、真言宗與不動明王的歷史典故,這裡就不廢話了。新勝寺和都心觀光景點的佛寺如淺草寺極不相同,或者該說淺草寺由於已成觀光勝地而和大多日本佛寺不同,新勝寺安詳中帶點肅穆,即使緊鄰人車絡繹的老街、觀光客不少,走入山門仍讓人感到一片寧靜。
這大約是日本神社與佛寺與台灣宮廟的不同。日本的宗教場所即使地處都市,也往往給人大隱於市的肅靜,像是讓人片刻遠離塵囂、沈澱心靈,有時那氣勢卻也讓人敬而遠之,有距離感。相對來說,台灣宮廟,只要離人群近一點的,哪怕是香客不多,也總給人一種不帶身段、彷彿街坊鄰居的親近感;台灣叫得出名號的大廟,幾乎都給人這樣的印象不是嗎?即使扮演一樣的功能,同樣都是信徒居民精神信仰的重心與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日本的神社、佛寺就是和台灣宮廟有這樣的差別。
這當然不是說成田山新勝寺門前清冷。作為關東三大名寺之一,據說新勝寺每逢節慶祭典,前來參拜祈福的人潮堪稱萬頭鑽動。若要說什麼證據,大概就是寺外老街的店家吧?我們走訪完新勝寺的午餐首選,為了答謝長輩朋友出車出力的辛勞,特別指定老街上檔次最高的鰻魚飯「川豐」。此店在明治晚期創業,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走在成田老街,首先注意到的是所有賣鰻魚飯的店家都在店門口闢個半開放式的空間,讓師傅們在此處理鰻魚片的切片、細部處理與串成肉串等工作。這或許是老房子沒有足夠空間,只好讓師傅們「拋頭露面」地工作;或許也有通風考量,也或許展示鰻魚片處理童叟無欺,但或許更有可能是吸引觀光客,無論如何,師傅們在店門旁切、串鰻魚片確實是台灣沒有的奇景,就連日本食客自己都忍不住拍照打卡。
「川豐」的熱門程度,從這祭典剛過也還得預先訂位、即使訂位也還要排隊十分鐘可見一斑。有個頗為聳動、但未經證實的說法,過年這類重大節慶來時,來「川豐」要排隊三小時才吃得到。有點好奇那會是怎樣的奇觀。就算沒機會目睹盛況,從用餐價格大概也能想像其排場:只收現金的「川豐」,只是最陽春的鰻魚飯,便已叫價2700円,相當於台灣的九百元大餐。鰻魚飯確實口味甚佳,卻也是生平吃過最昂貴的午餐了。
午餐過後,我們去了不遠處的ゆめ牧場。由於受到電視廣告向日葵花海的誘惑,我們決定走這麼一遭也在成田地區的這座多樣性牧場。但或許時間點沒掌握得對,向日葵過熟、有的已開始枯萎,不復昂揚的黃金花海勝景;不過規模不小的ゆめ牧場還是有很多教育性、娛樂性高的設施。比如說半開放式的牛、羊牧場,也有圈養兔子、豬、雞的棚舍,大多能讓訪客近距離接觸,是絕佳的大自然教育現場,非常適合時下風行的親子活動。難怪現場超多三、四口之家,小童歡笑聲不絕於耳,我也才頭一次看到活跳跳的烏骨雞。牧場中甚至還有一座養著小龍蝦的小水池,供小朋友垂釣,若成功釣到還可以花點小錢買回家養。當然,我們也趁歇腳的機會吃了純度極高的牛奶霜淇淋,香氣逼人、口感濃醇的牛奶霜淇淋意外成了此行最大收穫,絕對是此生吃過最好吃的霜淇淋之一。
ゆめ牧場就像所有觀光牧場一樣收取入場費,成人每人1400円,以日本物價來說算相當便宜。但考量到訪客通常還會在此用餐消費,這門票只是意思意思而已吧。
8月 27, 2018
8月 23, 2018
東京:豪德寺.招福貓.井伊直弼
手上的參考書告訴我,東急世田谷線推薦景點之一,是宮の坂站附近的豪德寺。這座超過五百年歷史的佛寺,在築成之初原屬臨濟宗,在十六世紀末改歸曹洞宗後沿用至今。至於豪德的名號則來得更晚,是到了十七世紀時,這座佛寺讓當時的藩主井伊直孝定為井伊家的菩提寺,而井伊直孝的戒名為「久昌院殿豪德天英居士」,本寺便從此定名為豪德寺。
但這些前朝遺事對觀光客來說並不重要。豪德寺之所以成為值得收入旅遊書的景點,在於它有個東亞文化圈、甚至許多其他文化圈皆知的文化產物:招福貓。相傳井伊直孝有次為了避雨,跟著一隻貓直奔入本寺殿內。事後他將這故事說給寺裡的師父,師父聽了非常喜歡,招福貓的傳說便由此出,這寺也成了井伊家的菩提寺。另外還有更具傳奇色彩的說法,是井伊直孝跟著一隻貓直奔入寺,因而避過雷擊,井伊直孝視為福貓,這座佛寺也因而從此與井伊家和貓結善緣。就因緣觀來看,第一個故事雖然平淡無奇,但境界較高;不過從世俗的觀點來看,「招福」二字較能呼應第二個故事的傳奇性,當然,娛樂效果也高得多。
豪德寺為了供奉這招福貓,不但特地建了「招貓殿」、殿中安放招貓觀音,更在一側設置「招福猫奉納所」這樣的粉絲專區,擺滿各種大小的招福貓,為數上千擠成一團,也是奇景。便是這裡讓豪德寺成為小受歡迎的景點。
招福貓與我們熟知的招財貓不同。招福貓據說是公貓,而招財貓則是母貓。但更重要的是招福貓舉右手,懷中不抱錢幣或元寶,而招財貓舉左手,懷中必有金幣或金元寶。簡單來說就是男生招福舉右手,女生招財舉左手。但這麼想來,國人比較可能是不知招福貓、只知招財貓,將前者誤認為後者,左右不分、福財皆可的狀況居多。
豪德寺的寺區一隅還有井伊直弼之墓。稍微查了一下這號依稀有印象但不知哪裡聽過名字的人物,才知井伊直弼是可是江戶時代尾聲的重要關鍵,在幕末扮演推動開啟國門、迎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之一。他是位於近江國的彥根藩第十五代藩主,同時在德川幕府官拜僅次於幕府將軍的「大老」。井伊直弼於1860年過世,沒能見證日本進入轟然開啟革新的明治時期;但他人生最後幾年的政治事業有如千重浪,推動日本政治革新、與世界接壤,都有他參與的痕跡。
井伊直弼於1850年繼任彥根藩主後厲行藩政革新,接著在1853年美國軍艦一炮打開日本國門的黑船事件後,力主積極、應變的開國政策。井伊直弼因而促成日本於1854年與美國簽訂《日美和親條約》,雖然實質上是不平等條約,這卻讓日本一舉結束近三百年的鎖國時期,但井伊直弼卻也因此在幕府內與攘夷派的鬥爭白熱化。同時,井伊直弼更強勢介入德川幕府的繼承人政爭,種種動作皆在幕府樹立不少政敵,引發許多漣漪。但其中最具爭議性的,或許是井伊直弼於安政五年(1858)就任大老之際,未得到天皇授權便私自與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這紙同樣是不平等性質的條約,因觸怒天皇而非同小可,使已然紛亂的幕府政局平添幕府與朝廷對立的變數,一時之間,密令、撤職、肅清等政爭動作不斷,為此井伊直弼發動血腥肅清,牽連政敵上百人,史稱「安政大獄」,成為井伊直弼政治事業的一大污點。
如此紛擾,在1860年井伊直弼於江戶城遭暗殺而告一段落。井伊直弼死時年僅四十五歲。
雖然井伊直弼身後因持續延燒的政爭波及而遭問罪減俸,但他對於唯有走向開國與富國強兵才是日本生存之道的堅持,如今事後諸葛,已普遍認定他的開明與強勢使日本歷史完全轉向,賦予他相當的地位與評價。但也另有一說,是他的種種動作多為政治佈局,無非是與攘夷派政治鬥爭下的手段與選擇而已。
信念也好,算計也罷,日本在走入明治時期後,確實開啟空前的革新運動,造就接下來全面性的西化、現代化、工業化與富強。而這些井伊直弼生前都無緣得見。若知道自己的主張後來一一實現,井伊直弼該會為自己的遠見(或好鬥)與政治豪賭驕傲不已。
但這些前朝遺事對觀光客來說並不重要。豪德寺之所以成為值得收入旅遊書的景點,在於它有個東亞文化圈、甚至許多其他文化圈皆知的文化產物:招福貓。相傳井伊直孝有次為了避雨,跟著一隻貓直奔入本寺殿內。事後他將這故事說給寺裡的師父,師父聽了非常喜歡,招福貓的傳說便由此出,這寺也成了井伊家的菩提寺。另外還有更具傳奇色彩的說法,是井伊直孝跟著一隻貓直奔入寺,因而避過雷擊,井伊直孝視為福貓,這座佛寺也因而從此與井伊家和貓結善緣。就因緣觀來看,第一個故事雖然平淡無奇,但境界較高;不過從世俗的觀點來看,「招福」二字較能呼應第二個故事的傳奇性,當然,娛樂效果也高得多。
豪德寺為了供奉這招福貓,不但特地建了「招貓殿」、殿中安放招貓觀音,更在一側設置「招福猫奉納所」這樣的粉絲專區,擺滿各種大小的招福貓,為數上千擠成一團,也是奇景。便是這裡讓豪德寺成為小受歡迎的景點。
招福貓與我們熟知的招財貓不同。招福貓據說是公貓,而招財貓則是母貓。但更重要的是招福貓舉右手,懷中不抱錢幣或元寶,而招財貓舉左手,懷中必有金幣或金元寶。簡單來說就是男生招福舉右手,女生招財舉左手。但這麼想來,國人比較可能是不知招福貓、只知招財貓,將前者誤認為後者,左右不分、福財皆可的狀況居多。
豪德寺的寺區一隅還有井伊直弼之墓。稍微查了一下這號依稀有印象但不知哪裡聽過名字的人物,才知井伊直弼是可是江戶時代尾聲的重要關鍵,在幕末扮演推動開啟國門、迎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之一。他是位於近江國的彥根藩第十五代藩主,同時在德川幕府官拜僅次於幕府將軍的「大老」。井伊直弼於1860年過世,沒能見證日本進入轟然開啟革新的明治時期;但他人生最後幾年的政治事業有如千重浪,推動日本政治革新、與世界接壤,都有他參與的痕跡。
井伊直弼於1850年繼任彥根藩主後厲行藩政革新,接著在1853年美國軍艦一炮打開日本國門的黑船事件後,力主積極、應變的開國政策。井伊直弼因而促成日本於1854年與美國簽訂《日美和親條約》,雖然實質上是不平等條約,這卻讓日本一舉結束近三百年的鎖國時期,但井伊直弼卻也因此在幕府內與攘夷派的鬥爭白熱化。同時,井伊直弼更強勢介入德川幕府的繼承人政爭,種種動作皆在幕府樹立不少政敵,引發許多漣漪。但其中最具爭議性的,或許是井伊直弼於安政五年(1858)就任大老之際,未得到天皇授權便私自與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這紙同樣是不平等性質的條約,因觸怒天皇而非同小可,使已然紛亂的幕府政局平添幕府與朝廷對立的變數,一時之間,密令、撤職、肅清等政爭動作不斷,為此井伊直弼發動血腥肅清,牽連政敵上百人,史稱「安政大獄」,成為井伊直弼政治事業的一大污點。
如此紛擾,在1860年井伊直弼於江戶城遭暗殺而告一段落。井伊直弼死時年僅四十五歲。
雖然井伊直弼身後因持續延燒的政爭波及而遭問罪減俸,但他對於唯有走向開國與富國強兵才是日本生存之道的堅持,如今事後諸葛,已普遍認定他的開明與強勢使日本歷史完全轉向,賦予他相當的地位與評價。但也另有一說,是他的種種動作多為政治佈局,無非是與攘夷派政治鬥爭下的手段與選擇而已。
信念也好,算計也罷,日本在走入明治時期後,確實開啟空前的革新運動,造就接下來全面性的西化、現代化、工業化與富強。而這些井伊直弼生前都無緣得見。若知道自己的主張後來一一實現,井伊直弼該會為自己的遠見(或好鬥)與政治豪賭驕傲不已。
8月 20, 2018
東京:三軒茶屋.東急世田谷線
再來東京,給自己排幾個必訪行程,第一站來到三軒茶屋。這很像店名的地名的確來自店家,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江戶時代中期,由於政治清平經濟成長,神社佛寺的參拜也逐年興盛,加上此地當時便是交通要衝,於是在這裡開設三家茶屋皆生意興隆,久而久之人皆稱此地為三軒茶屋。昭和年間,東京市從善如流,將此地正式定名為三軒茶屋。
這有著雅緻名號的地方感覺不太浪漫,從澁谷搭東急田園都市線至此出站時,頭頂的市區高速公路赫然入目,非常煞風景,不知為何谷川彰英在《東京「地理.地名.地圖」之謎》會稱這樣的地景叫「近未來」。總之我來此並未探訪茶屋,倒是吃了享負盛名的拉麵。根據谷川彰英的說法,這三間茶屋如今只留有「田中屋」仍在,改名以「田中陶苑」繼續經營。很慚愧,我沒去訪勝。
(半個題外話:順道吃的拉麵店阿夫利,店名取自神奈川名山,或許是這由來,麵碗上的圖案是潑墨的山形。而三軒茶屋恰恰是江戶時代參拜此山的要道驛站。)
走訪三軒茶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搭電車。去年來東京時特別搭了半段都電荒川線,是都電唯一保留的地面電車路線。即使以整個東京市區來說,如今也只保留了兩段路面電車,而另外一條便是三軒茶屋發車的東急世田谷線。地鐵系統龐雜的東京,只有兩條線在三軒茶屋設站,其一是東急田園都市線,另外便是全程只有十站的東急世田谷線。這條袖珍無比的電車路線,在昭和時代原來是連接澁谷與二子玉川兩地的「玉電」;後來此線歷經廢線、部份路段保留與東急電鐵接手等轉折,便留下了三軒茶屋到下高井戶這十站的世田谷線。
嚴格說來,東京市區有不少電車火車在地面上奔馳,比如說JR京王線,在進入終點站新宿之前,都是在地面上,差別只在於火車跑得快多了,有點像我們的捷運。而東急世田谷線與都電荒川線大同小異,除了前者有兩節車廂、都電荒川線僅一節車廂外,皆車行緩慢、時速應不超過三十公里,同時路線主要穿越建築低緩的民宅區,能帶我們領受不同的東京風情。但我注意到東急世田谷線經過的民宅,相較之下要比都電荒川線經過的民宅精巧些;一問之下,才知道前者經過的是高房價的所謂好區,似乎不少影視歌界的藝人明星都住在沿線。房價多高、是否藝人聚居,姑且聽之,但沿線民宅賞心悅目的設計感、小巧精美的格局,確是勝過都電荒川線一些較為陳舊的矮房。
東急世田谷線短短十站,一恍神已經到最後一站下高井戶了。下高井戶並非大站,除了東急世田谷線之外,只有京王線經過。不過,京王線往東可達新宿,轉眼間又回到繁華都心。
這有著雅緻名號的地方感覺不太浪漫,從澁谷搭東急田園都市線至此出站時,頭頂的市區高速公路赫然入目,非常煞風景,不知為何谷川彰英在《東京「地理.地名.地圖」之謎》會稱這樣的地景叫「近未來」。總之我來此並未探訪茶屋,倒是吃了享負盛名的拉麵。根據谷川彰英的說法,這三間茶屋如今只留有「田中屋」仍在,改名以「田中陶苑」繼續經營。很慚愧,我沒去訪勝。
(半個題外話:順道吃的拉麵店阿夫利,店名取自神奈川名山,或許是這由來,麵碗上的圖案是潑墨的山形。而三軒茶屋恰恰是江戶時代參拜此山的要道驛站。)
走訪三軒茶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搭電車。去年來東京時特別搭了半段都電荒川線,是都電唯一保留的地面電車路線。即使以整個東京市區來說,如今也只保留了兩段路面電車,而另外一條便是三軒茶屋發車的東急世田谷線。地鐵系統龐雜的東京,只有兩條線在三軒茶屋設站,其一是東急田園都市線,另外便是全程只有十站的東急世田谷線。這條袖珍無比的電車路線,在昭和時代原來是連接澁谷與二子玉川兩地的「玉電」;後來此線歷經廢線、部份路段保留與東急電鐵接手等轉折,便留下了三軒茶屋到下高井戶這十站的世田谷線。
嚴格說來,東京市區有不少電車火車在地面上奔馳,比如說JR京王線,在進入終點站新宿之前,都是在地面上,差別只在於火車跑得快多了,有點像我們的捷運。而東急世田谷線與都電荒川線大同小異,除了前者有兩節車廂、都電荒川線僅一節車廂外,皆車行緩慢、時速應不超過三十公里,同時路線主要穿越建築低緩的民宅區,能帶我們領受不同的東京風情。但我注意到東急世田谷線經過的民宅,相較之下要比都電荒川線經過的民宅精巧些;一問之下,才知道前者經過的是高房價的所謂好區,似乎不少影視歌界的藝人明星都住在沿線。房價多高、是否藝人聚居,姑且聽之,但沿線民宅賞心悅目的設計感、小巧精美的格局,確是勝過都電荒川線一些較為陳舊的矮房。
東急世田谷線短短十站,一恍神已經到最後一站下高井戶了。下高井戶並非大站,除了東急世田谷線之外,只有京王線經過。不過,京王線往東可達新宿,轉眼間又回到繁華都心。
(官の坂站。鐵道上的雜草長得真茂盛。) |
8月 16, 2018
看片小記 柏格曼:大師狂想 (Bergman: A Year In a Life, 2018)
1957年是柏格曼展翅高飛的一年,這一年,他有兩部影史留名的經典《第七封印》、《野草莓》上映,並且拍攝了包括《野草莓》在內的兩部電影作品(是的,《野草莓》在一年之內從發想、製作拍攝完成、並且上映);同時他還製作了一部電視電影以及四齣舞台劇。
趕在柏格曼百年冥誕推出的紀錄片《柏格曼:大師狂想》,敘事起點便是1957年的柏格曼。但這部片嚴格來說有點文不對題,因為它足足有一半的篇幅在談柏格曼的少年時期與電影創作的關係,並非如原文片名所示只談那一年,談的也不全然是大師的「狂想」。本片談柏格曼的中產階級出身,嚴厲的牧師父親,在創作中投射個人成長經歷,以及他不太可靠、經常混淆的記憶。且不提本片似乎無意、也無能解密柏格曼電影巨匠的哲思來由,它甚至也很少試著讓觀眾知道柏格曼的思考邏輯;《柏格曼:大師狂想》只是將這位電影哲人的許多幕前幕後的片段湊在一起,試圖搞懂這一切如何可能,讓一個人能催谷出如此沛然的創作能量,在一年內成就這麼多驚人的作品。
這樣的紀實影像敘事,約莫也無異於以另一種方式神化柏格曼:他焦慮躁鬱、進出病房,感情生活混亂,家庭生活一塌糊塗,卻還是能拍出一部又一部的神作,並且接連奪得大獎。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電影大師,在幕後也不過是個易怒不耐、待人惡劣、同時私生活亂糟糟的男人。在膜拜神祇之外,《柏格曼:大師狂想》確實試著呈現一位爛男人、暴君,當工作狂發作時幾乎可以把家庭完全置之不理,以至於有幾個孩子、哪年出生都說不清;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何他的子女無一入鏡接受訪問(除了老情人、也曾是工作夥伴、更為他生下一女的麗芙烏曼)。而他似乎源源不絕的精力也用在周旋於妻子與眾情人之間,身邊友人、包括他自己,可能都說不清何時與誰交往過。另外,當他控制狂在幕後發作時,可以讓他隨時處於情緒失控的邊緣,使他暴躁易怒、輕易咆哮,同時對於他人異見絕不包容,讓他的工作夥伴、子弟兵們無不崇敬膜拜他的才華、同時又對他的情緒控管絲毫不敢領教。讓柏格曼因《第七封印》一舉推上影壇主流的麥斯馮西度,在本片也未現身,箇中是否有何秘辛,同樣引人尋思。
在大師百年冥誕之際推出的《柏格曼:大師狂想》,與其說是致敬,更有點像是挖掘這位大師鮮為人知的黑暗面。它或許想要我們重新檢視這位無疑絕頂出色的電影導演,在我們得知他濫情、絕情、狂暴、殘酷的諸多面之後,再回頭看他那些絕頂出色的影史經典,是否還能以同樣的崇敬、純粹,去聆賞這些作品?這是這部紀錄片給我的一響醒鐘。
趕在柏格曼百年冥誕推出的紀錄片《柏格曼:大師狂想》,敘事起點便是1957年的柏格曼。但這部片嚴格來說有點文不對題,因為它足足有一半的篇幅在談柏格曼的少年時期與電影創作的關係,並非如原文片名所示只談那一年,談的也不全然是大師的「狂想」。本片談柏格曼的中產階級出身,嚴厲的牧師父親,在創作中投射個人成長經歷,以及他不太可靠、經常混淆的記憶。且不提本片似乎無意、也無能解密柏格曼電影巨匠的哲思來由,它甚至也很少試著讓觀眾知道柏格曼的思考邏輯;《柏格曼:大師狂想》只是將這位電影哲人的許多幕前幕後的片段湊在一起,試圖搞懂這一切如何可能,讓一個人能催谷出如此沛然的創作能量,在一年內成就這麼多驚人的作品。
這樣的紀實影像敘事,約莫也無異於以另一種方式神化柏格曼:他焦慮躁鬱、進出病房,感情生活混亂,家庭生活一塌糊塗,卻還是能拍出一部又一部的神作,並且接連奪得大獎。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電影大師,在幕後也不過是個易怒不耐、待人惡劣、同時私生活亂糟糟的男人。在膜拜神祇之外,《柏格曼:大師狂想》確實試著呈現一位爛男人、暴君,當工作狂發作時幾乎可以把家庭完全置之不理,以至於有幾個孩子、哪年出生都說不清;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何他的子女無一入鏡接受訪問(除了老情人、也曾是工作夥伴、更為他生下一女的麗芙烏曼)。而他似乎源源不絕的精力也用在周旋於妻子與眾情人之間,身邊友人、包括他自己,可能都說不清何時與誰交往過。另外,當他控制狂在幕後發作時,可以讓他隨時處於情緒失控的邊緣,使他暴躁易怒、輕易咆哮,同時對於他人異見絕不包容,讓他的工作夥伴、子弟兵們無不崇敬膜拜他的才華、同時又對他的情緒控管絲毫不敢領教。讓柏格曼因《第七封印》一舉推上影壇主流的麥斯馮西度,在本片也未現身,箇中是否有何秘辛,同樣引人尋思。
在大師百年冥誕之際推出的《柏格曼:大師狂想》,與其說是致敬,更有點像是挖掘這位大師鮮為人知的黑暗面。它或許想要我們重新檢視這位無疑絕頂出色的電影導演,在我們得知他濫情、絕情、狂暴、殘酷的諸多面之後,再回頭看他那些絕頂出色的影史經典,是否還能以同樣的崇敬、純粹,去聆賞這些作品?這是這部紀錄片給我的一響醒鐘。
8月 06, 2018
航向神話與歷史之海
加勒比海盜 神鬼奇航:死無對證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 2017)
近十五年前,迪斯奈/迪士尼推出海上冒險電影《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時,無人懷疑它會票房豐收並發展成系列作。但多數人也相信,這部主題樂園改編的商業片無非是天馬行空的奇想加上熱鬧,如此而已。如果說《幽靈海》(2011)可視為《神鬼奇航》系列的番外篇,那麼停工六年再度啟動的《死無對證》,應是回歸主旋律、將故事主軸銜接回《神鬼奇航》三部曲的續集作。
在史派羅船長、杜納與伊莉莎白等人大鬧海上,年輕眷侶從此相隔陰陽兩界之後多年,年輕男子亨利杜納來尋找依然浪蕩不羈、四處喧鬧的史派羅,想破解父親的纏身詛咒。兩人誤打誤撞搭上自稱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的年輕神秘女子卡芮娜,為了破解不知名的生父遺留的日記其中的秘密,也隨同出海,一齊尋找傳說中的海神神兵三叉戟。在海上等待著他們的,不意外是史派羅的世仇,只不過,這回攪局的不僅是史派羅多年來的死對頭巴博沙,更有徘徊在生死之界多年、等著向史派羅討命的西班牙船長薩拉查。
《死無對證》的口碑與賣座皆不理想,為表現最差的《神鬼奇航》系列作品,北美票房未破兩億美元,影評也極不賞臉。的確,本片從俗濫至極、劫銀行的開場戲,便讓人大倒胃口,不但坊間多抨擊它照抄《玩命關頭5》的痕跡太過明顯,更毫無精彩刺激可言。甚至在史派羅出場前,所有觀眾都心知肚明,好嬉鬧、童心不減的史派羅一定會連連出包,但這位福星高照的船長絕對不會深陷什麼真正的險境,所有的危機不僅能及時解除,還會妙趣橫生。而全片接下來的情節設計竟也如此了無新意,乏善可陳,硬是讓已非故事核心的史派羅到處耍寶搶鏡頭,充填篇幅;試問:五部《神鬼奇航》下來,誰還願意相信史派羅會認真出任務,而誰又還願意相信哪個反派能對他趕盡殺絕?
不過,在這些拙劣老套的情節下,卻也包裹著《死無對證》企圖旺盛的故事格局及史觀。雖說本片在故事推展與人物軸線的發展上銜接《神鬼奇航》系列的第一組三部曲,但其精神與內涵卻更接近《幽靈海》。作為《神鬼奇航》番外編的《幽靈海》,由於置入了英王喬治二世、大盜黑鬍子等歷史人物(雖然有點亂入)與基督宗教新舊教派的鬥爭,歷史脈絡與意識型態的暗流都遠比前作清楚、具體,也使《幽靈海》在整個系列的濃烈奇幻色彩中顯得獨特。同樣的野心在《死無對證》更往神話、帝國海權鬥爭史與科學史進一步延伸,分別以幾個新人物,讓這些元素錯落在電影中。
《死無對證》的故事時間點,就杜納家第三代長成青年來看,顯然接續在《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7)及《幽靈海》之後若干年。片中大玩史派羅命懸一繩的斷頭台(guillotine),是1780年代尾聲的新發明,在此雖有頗為尷尬的歷史錯置——與杜納少年的年紀落差太大,若要視而不見,則可粗略假設《死無對證》的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此時的歐洲各勢力範圍,宗教改革引發的基督新舊教派鬥爭,已被更新型態的鬥爭取代:歐洲各帝國勢力的海外殖民角力。《幽靈海》中西班牙與英格蘭兩王國在探求不老之泉過程中的新舊教派抗衡,到了《死無對證》,則藉由薩拉查船長及其船員,具體而微道出西班牙王國與英國在大西洋勢力消長的歷史交鋒。薩拉查對於史派羅的怨恨當然來自私仇,但從大西洋航海時代兩大強權的歷史恩怨來看這幾近偏執、貫穿整個故事的仇恨,較能理解它何以成為《死無對證》的主軸。
(雖然獨漏十七世紀新興強權荷蘭,是本系列另一大疏忽,但誰知道呢,也許下一集就有了——如果有下一集。)
確實,這樣的安排可能只是編劇無心插柳的巧思,偶然間為《神鬼奇航》系列拉出原來所沒有的歷史深度。這樣的偶然在《死無對證》屢屢擦出火花,包括天文學與星象學,透過卡芮娜這份量不輕的角色,帶出這兩門古老學問走向科學的現代化進程(雖然女性求學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尚未可能,要如何自學成為兩門高深學問的專家,也是待解之謎)。卡芮娜的學問,在一行人的海上探險,扮演了導航的關鍵,也讓半調子的史派羅相形笨拙,而這又是另一個證明史派羅在《死無對證》已落得配角地位的線索。
從觀測星象天象、星圖指路、到遠溯希臘神話的海神三叉戟,兜攏起形象鮮明的海海人生的世界觀。討海人有一整套有別於務農、陸地的時序、空間、乃至於信仰等思維模式與生活體系;終日爭逐於汪洋、與官民皆為敵的海盜更是如此。《死無對證》充分演繹這樣的世界觀,更透過兩組父子/女關係,從尋父主題開展出一種奠基於此世界觀的宿命論。亨利杜納來找史派羅,是為了將多年前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父親威廉拉回陽界;這是一場救援行動,也是贖回德行高尚的父親。另一方面,卡芮娜的尋父歷程,同樣激發逃躲半生的海盜父親,終而正視自己多年來的逃避與過錯,為自己贖罪。
於是,《死無對證》是一場雙軸的尋父探險,而兩場探險都是某種形式的救贖。但不論是贖回犧牲奉獻的親人,或贖回逃避的自我,這兩段追尋/救贖歷程都預言了共同的命運。這兩段歷程的發動者,杜納與卡芮娜,最後都面對自己是海盜之後的命運,也踏上海盜之路的命運。回顧十五年來五段漫長、熱鬧的奇航,所有的主要人物最終真的都成了海盜,汪洋上的海盜船成為他們永遠的歸宿。這宿命看起來像是詛咒,卻更像是一種召喚、想望,還帶著加勒比海熱情的浪漫色彩。我們遲早都會成為海盜,我們永遠是海盜;《死無對證》彷彿道出這樣的訊息。
《死無對證》是《神鬼奇航》系列至今最不討喜的作品,但在我看來,它繼《幽靈海》後更努力脫離系列原有的架空歷史、彼得潘式、主題樂園格局的笑鬧奇幻動作戲碼,企圖連結歷史與神話,並串接起關於海盜與父親的系列主題,其實是整個系列中格局最開闊、也最具高度深度與重量的作品。從這樣的軌跡來看,票房不斷下滑的《神鬼奇航》,實則努力在擺脫逐漸僵化的既有遊戲規則。若《神鬼奇航》還會有續作,或許能進一步大膽突破,那麼此系列便有活路。
近十五年前,迪斯奈/迪士尼推出海上冒險電影《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時,無人懷疑它會票房豐收並發展成系列作。但多數人也相信,這部主題樂園改編的商業片無非是天馬行空的奇想加上熱鬧,如此而已。如果說《幽靈海》(2011)可視為《神鬼奇航》系列的番外篇,那麼停工六年再度啟動的《死無對證》,應是回歸主旋律、將故事主軸銜接回《神鬼奇航》三部曲的續集作。
在史派羅船長、杜納與伊莉莎白等人大鬧海上,年輕眷侶從此相隔陰陽兩界之後多年,年輕男子亨利杜納來尋找依然浪蕩不羈、四處喧鬧的史派羅,想破解父親的纏身詛咒。兩人誤打誤撞搭上自稱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的年輕神秘女子卡芮娜,為了破解不知名的生父遺留的日記其中的秘密,也隨同出海,一齊尋找傳說中的海神神兵三叉戟。在海上等待著他們的,不意外是史派羅的世仇,只不過,這回攪局的不僅是史派羅多年來的死對頭巴博沙,更有徘徊在生死之界多年、等著向史派羅討命的西班牙船長薩拉查。
《死無對證》的口碑與賣座皆不理想,為表現最差的《神鬼奇航》系列作品,北美票房未破兩億美元,影評也極不賞臉。的確,本片從俗濫至極、劫銀行的開場戲,便讓人大倒胃口,不但坊間多抨擊它照抄《玩命關頭5》的痕跡太過明顯,更毫無精彩刺激可言。甚至在史派羅出場前,所有觀眾都心知肚明,好嬉鬧、童心不減的史派羅一定會連連出包,但這位福星高照的船長絕對不會深陷什麼真正的險境,所有的危機不僅能及時解除,還會妙趣橫生。而全片接下來的情節設計竟也如此了無新意,乏善可陳,硬是讓已非故事核心的史派羅到處耍寶搶鏡頭,充填篇幅;試問:五部《神鬼奇航》下來,誰還願意相信史派羅會認真出任務,而誰又還願意相信哪個反派能對他趕盡殺絕?
不過,在這些拙劣老套的情節下,卻也包裹著《死無對證》企圖旺盛的故事格局及史觀。雖說本片在故事推展與人物軸線的發展上銜接《神鬼奇航》系列的第一組三部曲,但其精神與內涵卻更接近《幽靈海》。作為《神鬼奇航》番外編的《幽靈海》,由於置入了英王喬治二世、大盜黑鬍子等歷史人物(雖然有點亂入)與基督宗教新舊教派的鬥爭,歷史脈絡與意識型態的暗流都遠比前作清楚、具體,也使《幽靈海》在整個系列的濃烈奇幻色彩中顯得獨特。同樣的野心在《死無對證》更往神話、帝國海權鬥爭史與科學史進一步延伸,分別以幾個新人物,讓這些元素錯落在電影中。
《死無對證》的故事時間點,就杜納家第三代長成青年來看,顯然接續在《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7)及《幽靈海》之後若干年。片中大玩史派羅命懸一繩的斷頭台(guillotine),是1780年代尾聲的新發明,在此雖有頗為尷尬的歷史錯置——與杜納少年的年紀落差太大,若要視而不見,則可粗略假設《死無對證》的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此時的歐洲各勢力範圍,宗教改革引發的基督新舊教派鬥爭,已被更新型態的鬥爭取代:歐洲各帝國勢力的海外殖民角力。《幽靈海》中西班牙與英格蘭兩王國在探求不老之泉過程中的新舊教派抗衡,到了《死無對證》,則藉由薩拉查船長及其船員,具體而微道出西班牙王國與英國在大西洋勢力消長的歷史交鋒。薩拉查對於史派羅的怨恨當然來自私仇,但從大西洋航海時代兩大強權的歷史恩怨來看這幾近偏執、貫穿整個故事的仇恨,較能理解它何以成為《死無對證》的主軸。
(雖然獨漏十七世紀新興強權荷蘭,是本系列另一大疏忽,但誰知道呢,也許下一集就有了——如果有下一集。)
確實,這樣的安排可能只是編劇無心插柳的巧思,偶然間為《神鬼奇航》系列拉出原來所沒有的歷史深度。這樣的偶然在《死無對證》屢屢擦出火花,包括天文學與星象學,透過卡芮娜這份量不輕的角色,帶出這兩門古老學問走向科學的現代化進程(雖然女性求學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尚未可能,要如何自學成為兩門高深學問的專家,也是待解之謎)。卡芮娜的學問,在一行人的海上探險,扮演了導航的關鍵,也讓半調子的史派羅相形笨拙,而這又是另一個證明史派羅在《死無對證》已落得配角地位的線索。
從觀測星象天象、星圖指路、到遠溯希臘神話的海神三叉戟,兜攏起形象鮮明的海海人生的世界觀。討海人有一整套有別於務農、陸地的時序、空間、乃至於信仰等思維模式與生活體系;終日爭逐於汪洋、與官民皆為敵的海盜更是如此。《死無對證》充分演繹這樣的世界觀,更透過兩組父子/女關係,從尋父主題開展出一種奠基於此世界觀的宿命論。亨利杜納來找史派羅,是為了將多年前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父親威廉拉回陽界;這是一場救援行動,也是贖回德行高尚的父親。另一方面,卡芮娜的尋父歷程,同樣激發逃躲半生的海盜父親,終而正視自己多年來的逃避與過錯,為自己贖罪。
於是,《死無對證》是一場雙軸的尋父探險,而兩場探險都是某種形式的救贖。但不論是贖回犧牲奉獻的親人,或贖回逃避的自我,這兩段追尋/救贖歷程都預言了共同的命運。這兩段歷程的發動者,杜納與卡芮娜,最後都面對自己是海盜之後的命運,也踏上海盜之路的命運。回顧十五年來五段漫長、熱鬧的奇航,所有的主要人物最終真的都成了海盜,汪洋上的海盜船成為他們永遠的歸宿。這宿命看起來像是詛咒,卻更像是一種召喚、想望,還帶著加勒比海熱情的浪漫色彩。我們遲早都會成為海盜,我們永遠是海盜;《死無對證》彷彿道出這樣的訊息。
《死無對證》是《神鬼奇航》系列至今最不討喜的作品,但在我看來,它繼《幽靈海》後更努力脫離系列原有的架空歷史、彼得潘式、主題樂園格局的笑鬧奇幻動作戲碼,企圖連結歷史與神話,並串接起關於海盜與父親的系列主題,其實是整個系列中格局最開闊、也最具高度深度與重量的作品。從這樣的軌跡來看,票房不斷下滑的《神鬼奇航》,實則努力在擺脫逐漸僵化的既有遊戲規則。若《神鬼奇航》還會有續作,或許能進一步大膽突破,那麼此系列便有活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