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3, 2017

冠軍女兒;女兒的冠軍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2016)

我原來是沒打算買票進場看這部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時檔上頗擠,有不少更想看的片;其次是160分鐘的篇幅,加上寶萊塢出品,那些有時脫離劇情又徒然拉長篇幅的歌舞橋段並不是十分吸引我。之所以還是買票進場,除了好評如潮之外,朋友點名要我發表觀後感,就連班上都有學生特地問我對這部片的看法。為了生出觀後感,揀了個週末下午乖乖去看了。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改編自真實故事,講的是第一位代表印度在國際競賽的摔角項目奪得金牌、也是第一位代表印度參加奧運摔角項目的女性選手Geeta Phogat的成長歷程。故事的起點是Geeta的父親Mahavir Singh Phogat,曾經奪得全國冠軍的摔角選手,因故無法參加國家隊、代表印度出國競賽;Mahavir因而立誓要將兒子訓練成摔角國手、前進奧運。然事與願違,Mahavir一連生了四胎都是女兒;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別說讓女兒光耀門楣,Mahavir連頭都抬不起來。如此光景直到Mahavir某日發現才十來歲上下的長女Geeta和次女Babita,在街上打贏男生,剎那重燃他熄滅多年的摔角國手夢。

本片採用旁白敘事,從Mahavir侄子的第一人稱觀點,來開展帶動全片故事。作為一部運動題材的勵志影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表現可謂出色,從夢想的幻滅與再燃、嚴苛訓練、故事主人翁在訓練過程中從抗拒到認同與投入、主人翁的志得意滿與隨即挫敗、到最後浪子回頭、終而在關鍵戰役中得勝,漸進推動故事並堆疊戲劇張力,訴求與節奏掌握得極好。最後Geeta在全英協運動會上獲勝的準決賽與決賽,更在鏡頭運動上從中景、近景、到特寫,漸次拉近凝視距離,放大高潮戲的緊湊感,即使最後Geeta為父奪金並無懸念,但過程之緊繃刺激,足以令人手心冒汗。就這點來說,本片的動作戲碼紮實無比,不論是少女或成年演員,抓、扭、摔、拍打、擒抱等近身肉搏毫不含糊;那些摔角動作究竟有多專業,我相信大部份觀眾和我一樣無從得知,但我們很能夠真切感受到這些動作戲絕不只是擺擺樣子而以。這樣「拳拳到肉」、極有誠意的運動影片,其臨場感、真實感,是許多耍花槍的好萊塢運動電影砸大錢仍辦不到、或不肯做到的。

我同時也猜想,《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是否也藉由著重劇情而減少歌舞,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扭轉寶萊塢慣例?如果我沒記錯,片中雖然有不少類似MV的歌曲串場,卻沒有任何典型寶萊塢的唱歌跳舞,而能在去年衝破印度影史票房紀錄。雖然這紀錄只維持一年就被典型寶萊塢品種的《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下集超越,卻已證明本國觀眾願意買帳看沒有歌舞的寶萊塢電影。Aamir Khan人稱印度良心,但他在電影事業的經營也看得出與眾不同之處,雖然對他的作品接觸有限,但從反殖民史詩《印度往事》(Lagaan, 2001)、《三個傻瓜》(3 Idiots, 2009)、《夢買日記》(Dhobi Ghaat, 2011)到如今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他善用自己的影響力,不但在題材上廣為延伸、探討社會議題,也在形式上求變化,屢屢挑戰慣例,不打安全牌墨守成規,著實令人生敬。

不過,學生關心的顯然不是跟運動或美學技巧有關的問題。那位學生對於《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有所不滿,在於這第一位代表印度參加國際競賽摔角運動的選手頭銜、以及Geeta與Babita能脫離印度既有的出嫁成親等女性傳統,無非是父親所栽培、賦予的機會。事實上,不但整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兩女亦步亦趨追隨父親的指導,最後Geeta贏得全英協的摔角金牌後父女三人笑淚交織的擁抱畫面,我們看到的是兩位國家級的頂尖摔角選手,有如十多年前的嬌柔幼女,分別倚在父親的兩肩,已為《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性別議題下註腳:印度女性要超越傳統束縛,展現自主意識、乃至於在非典型女性場域有不凡成就,仍需要以家父長權威的認可與作育為前提,才有可能出現。

印度女性的自主性奠基於家父長權威,其身體其實往往也不屬於自己、而是由家父長擺佈/打造/栽培。片中所有Geeta、Babita姐妹能夠自主自為的時候,往往付出不小代價:姐妹唯一一次能夠痛快吃炸餅,是為了隔天開始接受摔角訓練而在也不能夠吃了;姐妹以頭髮為藉口而不欲再練摔角,隔天被父親帶去剃成短髮,失去女孩最重要的第二性徵;Geeta參加國手訓練、不受父親教誨,得到的是連戰皆敗的慘痛恥辱。換句話說,女兒要走不一樣的路,需要父親力排眾議、一路護航,而女兒只要一忤逆父親,立刻得到嚴厲的懲罰。至於兩女的娘、Mahavir的妻子,在片中唯一一次自己作主,只是堅持肉類決不能進廚房;如果Mahavir的妻子象徵印度傳統女性,那麼她唯一能展現自主性的場域,依然不脫既有的女性傳統範圍。就這個意義上,《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中文片名頗有歪打正著之妙,這對女兒、連同她們的冠軍,確實都屬於父親的「我」,其故事固然是(年輕一代的)女性走出了不傳統的路,但如此女性的「成就」是否意味著女權或女性主義的突破,顯然需要再推敲。

或者該這麼問:《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有什麼樣的女性主義訊息/啟示?

這部作品值得細想的地方在於,它講的雖然不是女性的全面勝利,那父權卻也不是僵化不知變通的。的確,我們大可挑剔Mahavir的動機不「純正」,畢竟我們都指證歷歷,他一開始想要的是男孩子,而他想訓練女兒的動機也是為了圓他的國手夢。但故事說到一半,姊妹正為日復一日的訓練苦不堪言,母親也煩惱這對女兒將來怎麼嫁出去時,父親告訴她,到時候不是別人來選他的女兒、而是她們去選別人。在姊妹偷溜出去參加朋友婚禮,向新娘抱怨自己每天灰頭土臉、一點都不漂亮時,新娘淚眼向她們泣訴她多麼羨慕她們能有這樣的父親,讓她們能經歷不同的生活,而不像她從這一刻開始的人生已註定不會再有別的可能。

如果《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對於印度乃至於亞洲傳統社會能帶來任何女性主義的啟示,或許就是這些轉瞬即逝的時刻:Mahavir或多或少意識到兩位女兒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將帶來的衝擊時,在潛移默化中也漸漸改變自己的心態,不會認為女兒是賠錢貨、也不會認為姪子比兩位女兒更有前途;可能也是在這基礎上,Mahavir認為將來不會是別的男人來選他的女兒,而是自己的女兒反過來挑結婚對象。此類轉瞬即逝的時刻,同樣出現在四處奪冠的Geeta與Babita,開始成名後,即使依然短髮,在學校也走路有風,再沒人輕視或欺侮她們。當然,朋友婚禮上新娘對她們泣訴自己將如此終其一生,也是這樣的時刻。

誠然,對於激進、乃至於現代女性主義來說,這樣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遠不足以稱作女性出頭、勝利的故事,更何況整體印度社會顯然也未因此而在女性平權上有大幅度的反省與革新。但女權運動的路徑與腳步本來就不會只有一個版本,也往往不會出現像1960年代的反戰或反文化運動那種全球性的革命狂潮。大部分的時候,性別平權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如星星之火般點點累積,不斷透過協商、周旋、試探,來蓄備未來爭取更多社會空間的能量。況且,相較於歐美的激烈,亞洲在探討女性地位或女權進展的作品,確實偏重周延與取得最終的整體和諧,更甚於為了追求個人/自我的追求而不惜與周遭決裂的激烈姿態。我不認為誰比誰更好、或哪個更進步開放、更一步到位。至少,我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看到相當熟悉的緩慢、略嫌消極、但終會開花結果的女性自覺之路,正如同Geeta在摔角場上揮汗肉搏、沾得滿身塵土,才終於為自己掙得一席之地與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尊重,一樣的漫長、艱辛、卻踏實。

*延伸閱讀:北大南亞系畢業生任其然的文章《摔跤吧!爸爸》的背後:印度女性百年來艱難的平權史並非所謂的影評,而比較像是從電影出發、回看印度女性百年平權運動,應該是非常好的歷史背景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