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上了高速公路後另有新的挑戰。開車旅行的趣味之一,就是除了能欣賞沿路風光之外,還能親身體驗路要怎麼走、有哪些需要隨機應變的設計。英國的快速道路設計與美國或台灣大不相同,不僅在於右駕且左側前行,還在於交流道的設計。在寶島或美國的highway,不同支線的交會節點若不是有獨立上下的交流道,就是設置紅綠燈,讓東西南北不同車道的往來車輛可以毫無顧慮其他車道路況而通行無虞。英國、至少英格蘭的快速道路卻不是這麼設計的;四線道以上的高速公路固然有獨立的交流道,不過一旦到了四線或二線快速道路的匯流處,則幾乎都是沒有獨立交流道、也沒有紅綠燈的圓環。
像這樣的圓環其實很常見,台北的重慶北路南京西路口有、仁愛路敦化南路口也有,而且這兩個圓環都各有名氣;但這兩個圓環都有紅綠燈調節車行流向與管制道路安全。我唸博士班的大學城也有一個這樣的圓環,但那個圓環沒有紅綠燈,全憑駕駛人的行車慣例與默契來運作;要通過圓環必須同時注意上一個路口即左方路口、還有圓環道路中是否有來車,而如果圓環有兩車道、也就是雙環同心圓(許多圓環都採此設計),進入圓環時也要依據自己要在哪個路口出圓環來決定要走內側還是外側車道。而英國/英格蘭南部四線道以下的快速道路所設置的圓環,就像我待了十年寒暑的那座大學城的那座圓環。這個我視為偉大公民社會實驗的道路設計,讓我當年在美國那大學城一開始開車上路時,遇上這圓環總不免提心吊膽,常常沒抓好空檔加速前進,還往往被後面按喇叭抗議。經過十年的鍛打磨練,再遇這樣的圓環雖仍有些忐忑,但已不再大驚小怪,練習幾次後已能神定氣閒伺機而動。
一旦車況上手、路況熟悉,接下來就是一路向前、沿路欣賞田園風光了。根據維基網頁,呈帶狀南北綿延百來公里的Cotswolds是一個地區,可能不是個正式的行政區;而我們這一天所造訪的小鎮、包括短居三宿的巴斯,都涵蓋在Cotswolds的範圍內。Cotswold的歷史可遠溯到石器時代,接下來的青銅器與鐵器時期也有保存至今的文明遺跡,羅馬帝國統治期間開始設置村莊;但要一直到中古時期Cotswolds才因羊毛而繁榮,據聞這地區在中古時期發達的城鎮以及同時期建造的宏偉教堂,都是拜與歐陸貿易的羊毛經濟所賜。如今回想,這過往繁華的歷史遺緒,似乎也保留在我們這天造訪的一兩處。
(魔戒村的Arlington Row) |
Cotswolds雖然南接小城巴斯,但比起這八萬人口的觀光重鎮,我們即將造訪的幾個地方乃是真正的小鎮,不但被大片原野包圍,小鎮本身就是綠意盎然的鄉野村莊。而我們停的第一站Bibury被我戲稱魔戒村,尤其有一方向小丘幽徑深處延伸的矮房,不但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簡直有轉個彎會撞見佛羅多的錯覺。我所說的那條幽徑稱作Arlington Row,而那排矮房相傳是中古時期傳教士販售羊毛產品的商店、後來擴建為紡織工的居所。Bibury這個人口不過七百人、可能比一間高中還迷你的村莊,還保留了羅馬式村莊的建築格式,也曾出現過歷史上第一間賽馬俱樂部。
如今Bibury最吸引遊客前來的大約就是Arlington Row,以及咫尺之外的鱒魚觀光魚塭。這座魚塭經營頗為用心,看起來不但傳承數代、魚塭裡小橋流水有模有樣、進場還要收錢;我們在魚塭附設咖啡座享用了他們自製的鱒魚派(不甚美味),而喜好甜食的我在附設商店買了當地自產自製的蜂蜜,前後逗留約一兩個小時,便前往下個小鎮。
(魚塭,或曰鱒魚農場trout farm) |
這裏的地名有點妙,幾個單字用破折號連在一起,又像片語、又像術語,不覺得繞口嗎?下一站Stow-on-the-Wold就讓我一時有了這困惑。有此一說,wold一字源自於古英語或日耳曼語系,義同hill、即「小丘」;那麼Stow-on-the-Wold地名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這個人口倍Bibury的城鎮原是Cotswolds地區主要道路的匯集點,中古時期建城之初是作為交易市集,乃利用交通之變好大發利市。Stow-on-the-Wold位於市中心的廣場就叫做Market Square,道出此地歷史原由。或許也是這段商業貿易的背景,居高臨下的Stow-on-the-Wold頗具規模,很有些檔次不低的餐館商店。但很不幸的是,我們到鎮上的時候似乎剛好下班,廣場空無一人,停車場也風蕭蕭兮一片清冷,路上幾乎人車俱無,那人是都到哪去了?我們頗掃興地自顧自在街上亂走一陣,便開拔到下一站Burton-on-the-Water。
這又是另一個單字組合的地名,Burton-on-the-Water車行入鎮的當下感覺此地毫不起眼;鎮上看起來應該沒有需要設置電梯的高樓,彷彿連五層樓高的教堂都沒有。但是根據資料,這座千年古鎮比前面兩座小鎮都大,人口超過三千人。令我們眼睛一亮的是,橫貫小鎮主要道路旁的是一條不算太窄的小溪,每隔二、三十公尺設立一座低矮的單拱橋;溪水緩緩綿延而去,沿岸錯落著住家餐廳酒館。當時向晚,雖然天色未暗,但公司商店早已打烊,居民遊客漫步在河岸,亮起燈火的餐館人影稀落,景致無比浪漫怡人。雖然沒商店可逗留,也沒打算在這裡用餐,但我們不趕時間,便也沿著河邊散步,看看那些民宅酒館。這時我們很驚訝地發現,小溪的河床其實非常平緩低淺,深度可能甚至不及膝;要嘛這是很年輕的河流,要嘛這其實是一條運河。但我查了一下,這River Windrush似乎是天然形成的河流,最後與其他支流匯集而為泰晤士河。Burton-on-the-Water大概是我們這天在Cotswolds區走馬看花逛到最美麗的小鎮了,可惜我們來的時間不對,沒能好好停留。
(我盡力了,但Burton-on-the-Water的美不是我的兩光相機可以捕捉到的) |
說穿了其實很簡單,我們非常貪心,想要趁著租車出遊短短一天的時間走遍盡可能多的地方;於是在告別Burton-on-the-Water後,我們貪著天黑得晚,造訪本日第四個景點Cirencester。這裡顯然是個大鎮,以規模來說已經是個小城了,最直接明顯的指標是市中心有百貨公司,還有星巴克。當然,我們到的時候,這些店也全都打烊了。Cirencester是Cotswolds地區的最大城,人口上看兩萬,那麼市中心有此規模也很正常了。這裏早在羅馬帝國統治英格蘭的時期就是駐紮軍隊的邊塞重鎮,後來因為羊毛貿易的興起而持續繁榮,也隨英國政權更迭而經歷過動盪的戰爭、教派遞嬗等浪潮。我們在Cirencester逗留的時間也不長,手邊沒更詳細的資訊,大約是看了市中心極醒目的哥德式教堂(應該是)The Church St. John the Baptist,還在附近空曠的街道隨意走逛,趁著天色還亮,動身返回巴斯。
(大城就是不同,Cirencester的房子和之前逛過的小鎮有明顯不同,顏色與格式都比較繽紛多樣) |
*Cotswolds深知自己的觀光資源之豐沛,由住民自行設計專門的網站供遊客參考,網站雖然有點陽春但非常實用。最妙的是這網站除了英文版本外只提供日文版,竟然沒有法、德、西等國際級歐洲語言版,其理何在真是令人不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