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27, 2010

國囯囻

囶圀囻囯

它們都是「國」,也都讀做ㄍㄨㄛˊ。

國的簡體字寫成囯(也有人寫成国但這可能是錯字),這是常識了。之前找資料在讀中西日報的時候常常看到用「囻」這個字來替代「國」,總以為是將錯就錯的結果,直到前幾天不經意查了一下,發現原來不是這樣的...

根據康熙字典,「囯」乃是「國」歷來的俗體字,可能是國共分家之後對岸用了「囯」,我們就以為那是後來才有的東西,殊不知連中華民國都還沒有就已經有這個字了。

如果參考教育部網站下的異體字字典,還可以考出「國」的其他十幾種寫法,包括囶圀等,都是國的古字。這其實還頗有道理的:八方圈起來的地,四面八方圍起來的土地,稱之為國家,還真的是很會意。不過最早的還是「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就是這麼寫的了,「囶」「圀」反而是晉朝以降乃至五代十國才開始有使用記錄的。

至於「囻」則是很晚近的產物,從民國初年才開始有的用法,可能有它獨特的內涵,想要表達某種民本或民主的價值信念。可惜這個字流傳不廣使用也不普遍,所以壽命很短,百年不到,我們對這個字都沒見過,更別說熟不熟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史家黃興濤先生寫了一篇漫說「囻」字的短文,頗有意思。

但囻這個字我越看越喜歡。圍起來的土地上擺著的不是個王,不是一塊玉,也不是八方之土,而是人民,是百姓。這不是個意味深遠很有智慧的新造字嗎?一個共同疆界內的人民來表達一個國家最核心最根本的承諾,這不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國家的精神嗎?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對岸用的是“国”而非“囯”:)

轟ㄟ專用 提到...

對吼,是我搞錯了
謝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