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9, 2021

在我屏東的童年記憶裡,往返外公婆的新舊宅間總會經過一片雞舍,遠遠便能聞到淡淡的雞屎臭,伴隨著四散的豬屎、牛糞與無可名狀的奇特鰻魚飼料氣味,混雜在滾燙又潮濕的夏日午後空氣中。

但我一直到最近才知道,「雞舍」在中文裡其實有個典雅的説法,雞塒。

塒,土部十劃,有邊讀邊念做ㄕˊ,音同「時」。早在《爾雅》、《詩經》的年代便有「塒」,「雞...鑿垣而棲為塒」、「雞棲于塒」,在牆上挖洞而為雞窩,清楚說明雞的棲居空間。想當然耳,到了許慎,自然也比照辦理,頂多是清朝段玉裁注解時補充說明:許慎時代與遠古不同,當時的雞窩「不必鑿穴也」,免挖洞了。

讓我略感驚訝的是,「塒」的字義不但自古至今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個字一直以來也從未有其他意思,雞窩專屬,別無分號。說實在,雞塒比雞舍雞窩好聽太多,如今卻少人使用,想來除了可惜,不知該不該說吾人今日中文使用的退步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