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抱著朝聖的心情買票進場,其崇敬大約等於上週進場看數位修復版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這次的4K IMAX數位修復版《阿基拉》和《銀翼殺手》堪稱我心目中無上的跨時代科幻經典。無巧不成書,這兩部片的故事背景都設定在去年—2019年,只是一在洛杉磯、一在東京。兩者的共通處還在於想像的未來都市景觀與文化風貌,都有多元文化、各色人等和語言混雜交錯的濃烈後現代氣息。兩片所想像的2019年東京與洛杉磯,無疑都帶有相當的高科技未來感,但其頹傾破落乃至廢墟印象的市街風景,卻也不無末日色彩。
將這兩部作品並置比較,不免能察覺《阿基拉》於都市意象和視覺風格向《銀翼殺手》取經的痕跡,特別是權力中心具象化的碑塔型建築,甚至連金黃色澤都照本宣科挪借,應非巧合。當然,這兩個著眼點不同、結局也毫不相仿的故事,倒是無需強加比對各項細節。至少泡沫經濟時代下的產物《阿基拉》,在故事基調、青少年次文化、爆炸性視覺風格、以及一路暴躁衝撞到尾等設計,就充分呼應盛世東京的滿溢過剩與浮誇。這一點就和內斂陰鬱的《銀翼殺手》路數完全不同。
聆賞4K IMAX數位修復版的《阿基拉》,無非貪圖巨型銀幕的聲光享受。但老實說,即使有4K的高畫質數位化頂著,手繪動畫的粗糙質感總是掩飾不了;但視覺上得不到的救贖,聲響樂音的震撼絕對無法取代,尤其是IMAX劇院的音響,當真聽到以往不曾察覺的細微效果與音符,當下感動言語無法形容。
可能也是高規格大銀幕領受經典的關係,這次再看《阿基拉》,對於箇中各方勢力的詭譎政治競逐更有心得。從故事一開始我們就很清楚,所有人都覬覦「阿基拉」,無窮盡、無限強大的能源。科幻類型的一大故事基礎,就是對於能源/能量/power、也就是力量/權力/power的無止盡追求;尤其是能源危機以降的當代,半數以上、甚至近九成的科幻片,都以此文明焦慮為命題。
這幾成陳腔濫調的核心要旨,如今已無需多言。《阿基拉》耐人尋味的更在於攪和這能源/力量/權力爭奪戰的,乍看之下是代表國家體制的政府以及反政府解放軍,但隨著故事步步推演,原來不論是軍系主導的政府部隊或反政府解放軍,背後都有政治菁英集團、或貴族或財閥的暗中指導資助。看來或許諷刺,不過就政治無非權力爭奪、權力爭奪免不了與資源有關這檔事來說,政治、或權力爭奪往往也就是精英階層的遊戲。只不過在《阿基拉》,多了終極能量那令人震攝、驚怖、又深深著迷的神話光環,權力遊戲看起來比較莫測高深罷了。
題外話:由於2020東奧以及東奧延期的驚人巧合,《阿基拉》的熱潮再啟又多了神預言的光環。電影開場的2019年東京灣空照圖,原該漲滿海水的東京灣被填出個「新東京」,成為故事的主要場景。大友克洋想必從代謝派(Metabolism)借來靈感,當年曾野心勃勃、也影響深遠的代謝派,從精神領袖丹下健三到草創的菊竹清訓,在思考未來東京的都市規劃以容納不斷增加的人口時,都有過填滿東京灣的提案。或許將東京灣整個填滿是太異想天開了,但真是如此嗎?日本能用三十年在東京灣頂填出個台場,未來在東京灣繼續填海造陸,或許有朝一日真能實現大友克洋的Neo Tokyo也說不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