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煮料理論述中,常見「汆燙」的說法,聽的都是ㄔㄨㄢ燙,不求甚解也就跟著聽說聽說,直到自己哪天要使用這詞,才發現輸入「ㄔㄨㄢ」這注音,根本找不到「汆」。乖乖查字典,又是訛用至今的案例,又是學一事長一智。
汆,從水部,二劃。這是較晚近發明的字,《說文解字》並未收錄。汆有兩種讀法,《康熙字典》與《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所列的ㄊㄨㄣˇ為第一種讀音,《康熙字典》的釋義為「人在水上為汆」,《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上的解釋則較清楚,說是「水推物」,即漂流。
但當作「漂流」使用並讀作ㄊㄨㄣˇ的「汆」今已罕用,反不如接下來要介紹的讀音與用法通行。咱們教育部還收了汆的另一讀音ㄘㄨㄢ,《異體字字典》與《國語辭典》都有的,就是我們常使用的以沸水迅速燙煮、作為烹飪方式的「汆」。這個字義並未收錄在《康熙字典》,或許意謂清朝以前的中文裡並沒有這種用法,也沒有這種讀法。那麼,「汆燙」或許是將錯就錯、訛用至今、甚至竄替原意的新創中文了,乃至衍生出「川燙」這樣的說法,想來都是後事了。
不過,《異體字字典》倒是收錄了清末文人徐珂有「入沸油汆之」的用法,概念就是我們今日的「汆燙」了,差別只在於人家過的是沸騰的油而非水,乃秒炸的概念。
同場加映:中文裡另有也是常用的「涮」,概念和「汆」類似,也是將食材在沸騰的水中迅速燙(半)熟,但「涮」的時間可能更短,過個水而已,無需全熟即起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