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1, 2016

看片小記 麥秋 (1951, 數位修復版)

日前數位修復版來台上映的《麥秋》,是小津安二郎創作生涯中後期的作品;即使如此,這部1951年推出的黑白片,已是我在戲院看到目前最早的小津作品,就算把看過的DVD加進來,也只比去年自修的《宗方姊妹》晚一年問世。早期小津作品在國內並不好找(更別提多數已無拷貝存世),由於他聞名於世的主要是《東京物語》(1953)以降、已晉升大師級導演的名作,才早個一兩年的作品,要能進戲院觀賞已相當不易。

《麥秋》的故事梗概可以看到小津更早就開始關注家庭尤其是父女關係、女兒出嫁、年邁父母自處等議題。本片中,已退休賦閒在家的老父老母,在東京與醫院任職的長子(笠智眾)一家同住;未出嫁的么女(原節子)也寄居在同一屋簷下。老父老母有意歸鄉養老,但離開東京前希望即將年屆卅的女兒能覓得如意郎君、順利出嫁;已為人夫人父的長子也以家長的身份,有意為妹妹安排婚事;至於任職秘書的女兒,一方面似乎還在享受未婚生活的輕鬆自在,另一方面似乎也因姊妹淘們一一成為人妻而逐漸感受到壓力。正當身邊的人開始為她安排相親、介紹優質青年,女兒卻逐漸意識到她心繫著的彷彿其實另有他人。

乍看之下,《麥秋》的故事不論主題、內容、乃至選角與鏡頭美學,都近似於小津後來的幾部重要作品,彷彿本片奠定他走入電影創作晚期的雛形。但本片在故事與電影形式的活潑、格局、投射時代脈絡等面向,或許比他後來的許多經典更勇於多方嘗試而顯得更有野心。舉例來說,小津聞名於世的低仰角「枕頭鏡頭」(pillow shot)以及固定鏡頭,還有他擅長利用日本獨特的居家空間格局製造多重視框與景深的豐富視覺,在《麥秋》或許也看到不少;但小津迷肯定注意到,本片幾個畫面出現小津電影中極罕見的推軌鏡頭,突然間在小津電影中看到如此「極富」動感的畫面,一時間非常不習慣,甚至有小小震驚。我沒有特別查所謂的小津電影美學大約在何時、於哪部作品確立下來,但《麥秋》相對活潑的運鏡,使本片與僅僅是兩年後的《東京物語》相較下,顯得頗多不同。

在故事上,《麥秋》也有值得玩味尋思之處。小津晚期作品中描繪的家庭,往往有缺席的成員,如早逝的父親(秋日和)、已不在的母親(秋刀魚之味)等,多是年邁而離去的長輩;這樣的安排讓小津故事中生老病死、男婚女嫁的倫常觀幾近於一種自然秩序,也因此女兒出嫁一事成為這種倫常秩序下順利成章的步驟,也因此圍繞著家庭的道德價值如父慈女孝能有充分的合理性基礎並得到呼應。《麥秋》裡家庭成員的缺席卻真正是一種殘缺:遠征至南洋的次子在戰場失蹤,不但老母心中掛記、始終等他回來,么女也會憶起兒時印象中的少年二哥。而醫生長子在診所的同事,原來是個失婚男子。這些因為戰爭或其他人為因素而殘缺的家庭,在小津故事中較少見;《麥秋》能在日本仍受美軍託管時期提點戰爭對家庭造成的創痛,其實比後來的作品更能反映社會脈動。

不過,《麥秋》的諸多安排與嘗試,包括美學形式上的空鏡頭使用,故事設計上則還有戰後成長的年輕世代蓄勢待發的青春、已婚與未婚經驗的遊戲、銀髮世代的晚年人生、男性門面等,凡此種種未能在片中面面俱到,最後略顯枝節,有些可惜。就完成度來說,《麥秋》稍嫌不足,與小津最後幾部作品如《浮草》、《秋日和》相比不免略遜。即使在如此優劣互見下,本片仍讓我們看到小津作品特有的醇厚,並且在來回對照下折射出他日漸純粹的大師神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