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字看起來很簡單,一時間遇到還未必知道怎麼唸。又是拜學生所賜,這學期又長見識了。
此芩非比芹,但就念法來說還真是一樣。艸字頭的「芩」有邊讀邊,遲早該猜到念ㄑㄧㄣˊ,音同「琴」、「勤」、「秦」。習字如金的許慎對此只說了部首與念法,並從《詩經》引了例句:「食野之芩」。查了一下,《詩經》裡較完整的字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即使沒細查原義,大致的意思也不脫鹿所吃的是原野蔓生之草。《說文解字注》稍微補充道,「芩艸莖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牛馬皆喜食之」。以上說明,後來都收進《康熙字典》。但這麼說還是很難有個清楚概念,到底這草跟一般雜草有何不同。網路資源《漢典》的說明頂多聊備一格,說那是蘆葦一類的植物。嗯,那不就是雜草嗎...
不過還有另一種芩。或許許慎的那個時代還沒有,後來有黃芩這麼個中藥問世了。講到中藥,就要問問李時珍了。《本草綱目》提到黃芩「根苦」,維基也這麼說,黃芩是以根部入藥,味苦。黃芩很神,根據《本草綱目》,它能治的病症包括: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女帶下、手足寒熱、胸部積熱、膚熱如火燒、吐血、鼻血、下血、安胎清熱、產後血渴,飲水不止等。看來既能降火氣,又能安胎補血,而且性寒的植物成藥草後竟能安胎補血,未免太奧妙。
當然,黃芩怎麼服用、該搭配哪些中藥服用,還是要問過中醫師的。這裡還有件事很好玩,黃芩其名不知是從根部或藥草的成色而來,但黃芩的葉子卻是藍紫相間的顏色。
但無論是黃芩、藍芩還是紫芩,我相信我在原野間遇到也是認不出來。倒是想問問這位同學的爹娘,取這名的用意是想讓孩子將來當醫生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