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的入口大廳頗有氣勢,非常大氣的格局) |
不過,由於大英博物館位於倫敦鬧區,往南走幾步路就是人氣鼎盛的購物區柯芬園(Covent Garden),而柯芬園往西過去更有其他鬧區相連,都是步行可達的距離,可在此一併介紹。
柯芬園位於大英博物館南方約五百公尺處,是倫敦市區第一個規劃的公共廣場。在十七世紀完工時,柯芬園原來是果菜市場,經過三世紀的遞嬗,到了1980年代逐漸轉變為今日精品店、手工藝品攤匯聚一堂的樣貌,中央市場旁的廣場(Piazza)常有街頭表演,表演者據說都不是等閒之輩,不但需要領有表演執照,表演還要夠精彩才能博得觀眾掌聲。廣場的另一端則有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早在十七世紀由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築師Inigo Jones設計柯芬園時便一併建造完成,平時總是鐵柵深鎖,與喧囂熱鬧的中央市場和週邊街道呈鮮明對比。可能是鄰近柯芬園中的倫敦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與西區(West End)劇院群的關係,聖保羅教堂設碑紀念不少戲劇界名人,包括影壇巨匠卓别林、一代美女費雯麗(Vivien Leigh),在此都找得到誌念他們的碑牌。
(從中國城北角看Queen's Theatre) |
這其實只是我第二次看音樂劇而已,第一次是在紐約的林肯中心,由於年代久遠,早忘了看的是何劇碼。Les Mis讓我這老粗長見識,這齣劇不但(加中場休息)長達三個小時,而且全劇無一句口白,從頭唱到尾;當然,最令我下巴脫臼、嘆為觀止的,莫過於好萊塢等級的舞台效果,忽而小鎮酒吧,隨即變型為巷戰中的街壘,槍砲陣陣聲響隆隆,能派上用場的空間與器具,在舞台上皆盡其用。這不僅是齣精彩的音樂劇,更是傑出的秀。雖然我始終納悶,這麼多小說可改編,為何挑中雨果這大部頭又歷史色彩濃厚、政治旗幟也鮮明的作品,而且受歡迎的程度還超越《歌劇魅影》、《貓》等更通俗的劇碼,但或許除了動人心弦的情愛,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 Dreamed a Dream等通俗又動聽的歌曲應該是成就這部非凡音樂劇的要素吧。
緊鄰著劇院區南側的有中國城,大致沿著頗狹窄的Shaftesbury Avenue與劇院區分隔開。和紐約、舊金山等地的中國城相比,倫敦的中國城顯然要小得多,前後左右大約三個街區的範圍而已,但因地利之便,人潮始終絡繹不絕。音樂劇開演前後的時段,很容易看到人流往返於Shaftesbury Avenue兩側,或是趁開演前匆匆果腹、或是看完表演填飽肚子再回家,是以中國城的餐廳都開得特別晚。猶記得我們看完《悲慘世界》後已過十點,中國城仍燈火通明,朋友介紹的燒臘店還一位難求;我們好不容易擠進二樓牆角的座位,很慶幸燒臘台都還有各式肉品供應,並且如介紹所云相當好吃。但是,此間餐廳服務生的態度令人不敢恭維,不但捨不得端出笑臉見客,更常斜眼示人,讓我的旅伴吃得心頭三把火;雖說我長年在紐約被莽直粗魯的平價餐廳服務生訓練得心臟很大顆,早已見怪不怪,也不禁苦笑搖頭。習慣客人至上的東亞消費者,初來乍到這樣的餐廳,恐怕會對這樣的服務駭異不已的吧。
倫敦的中國城其實塞了不少日式韓式餐館,周邊一點還可以看到南亞風情的餐廳,想來是歐美社會裡少數族群不得不然的生存之道,所謂的fusion混合菜色的飲食方式,也正是這種情境的產物。在異地想嚐家鄉味的衝動在所難免,但我也覺得,旅途上總是盡量試試當地美食。我們在劇院區就去了相當受歡迎的Burger and Lobster。這間顧名思義兼賣龍蝦與漢堡的連鎖餐廳在蘇活區(Soho)的Dean Street,不過距離劇院區也只有不到十分鐘的步程而已,而且美味果然不負盛名,價位也不算太貴,建議一訪。不想在中國城餐廳受氣的朋友,不妨多走幾步路到蘇活區劇院區,水準以上的餐館密集的程度相當高。靠近Soho Square南側有我們一吃便愛上的連鎖餐廳Nando's,中美風味的烤雞讓我至今難忘;我的旅伴按圖索驥找到的tapas餐館Barrafina也是旅遊書推薦的名店,但我們無緣得吃,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來倫敦到此朵頤。
(Piccadilly Circus的電子屏幕;近景應該就是John Nash的作品) |
從中國城、劇院區沿著Shaftesbury Avenue往西步行三至五分鐘,則接上名牌精品服飾店齊聚一堂的血拼必訪區攝政街(Regent Street)南端。這兩條大街的交接處也是John Nash設計的重要地標Piccadilly Circus,這裏也是重要的人潮集散地,並且在時尚精品名店與地鐵站的加持下,比特拉法加廣場多了流行的商業氣息與活力,尤其是醒目的大型電子屏幕,忍不住讓我想起紐約的時代廣場。從Piccadilly Circus沿攝政街一路往北,盡是叫得出名號的大品牌店家;遊客來此購物應是必訪行程,但血拼之餘也別忘了抬頭看攝政街兩側的攝政時期建築。從Piccadilly Circus往西走Piccadilly約三分鐘,可以找找咸信是倫敦的第一條拱廊街Burlington Arcade;這條1819年開幕使用的商店街,體現都市中產階級消費文化的高度成熟,而拱廊街在歐美大城市的陸續出現,也說明這建築格式在現代社會所代表的特殊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