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讀做ㄑㄧㄥˋ,音同「慶」,石部、十一劃。《說文解字》如此解說磬:「樂石也。从石、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官網解說,磬是古代的打擊樂器,以玉石或金屬製成,狀似曲尺,可懸於架上。從這裡來理解兩句成語就滿好懂的:「朱弦玉磬」用來形容音樂優美;由於磬常懸於半空,則「懸然如磬」用來形容家貧一無所有。
(收藏於故宮的清白玉磬) |
磬也是禮佛時敲擊的銅製樂器,或稱「磬子」,形狀如缽,於活動開始或結束時敲擊。一直到《康熙字典》所收的條目,大體上也不脫敲擊樂器的意涵,包括用來作為形容擊石聲的狀聲詞使用。一個例外是將「磬」與「罄」通用,表達「垂盡」的意思;不確定這是否以訛傳訛的結果,但這用法所援引的例子考證到兩千年前的《魯語》、《左傳》,都有「縣磬」這樣的用法。這是否上文的「懸然如磬」的古文寫法,倒是值得玩味。
初識此字時不求甚解,有邊就讀;「磬」形似「罄」、又似「擘」,押寶後者讀作ㄅㄛˋ,結果押錯寶,還是乖乖來查書認字比較踏實。不得不說拜本業所賜,從學生名字學到不少字,感謝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