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27, 2011

我愛故我死

我愛故我在 (Io sono l’amore, 2009)

在美國的最後一個月,這部片在一片叫好聲中上映了而我卻無緣得見;這次頂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光環搶灘國內戲院,仍然有如許多藝術片的命運,上映不過十天迅速萎縮到單廳獨映。在晚了幾天也許就要錯過的驚惶下,趕緊去一賭Tilda Swinton的神采。


據說本片是Swinton和義大利導演Luca Guadagnino構思長達十五年的故事,而Swinton為了準備艾瑪這個角色,還特地習俄語和義大利語。但要談《我愛故我在》,一定要先提它高度風格化的攝影、剪接、和聲音使用。不但片頭片尾的字卡使用頗有緬懷黑白片的復古風格,鏡位擺設不俗,許多用心經營的畫面都能直接取下來作為單獨的海報,運鏡也很有六、七○年代的味道,光是影像美學就令人目不暇給。聲音的運用也頗具巧思,音樂極為古典節制,但到了使用上時又極盡華麗之能事,艾多之死與艾瑪終於離去的兩個段落,前者之極其靜肅與後者之極其奔放,對比強烈且各有精妙之處。單就光影與聲音的表現,本片已是一大成就。

這部電影基本上有兩個交纏的故事軸,一個如題所示,講艾瑪嫁入異鄉豪族數十年後情慾的再度覺醒。另一個故事軸則講了Recchi家族企業的興衰。前者自然以艾瑪為主人翁,讓她從邂逅安東、為其手藝著迷、進而有愛慾關係,如一條蛇般若隱若現地穿梭整個Recchi家族。第二條故事軸則為本片的史詩格局定調,並且以三頓飯局來表現家族內外的世代更迭,就這點來說深得餐會場合的儀式功能之箇中三昧,在杯觥交錯間引領並鋪陳電影敘事。第一頓的大家長壽宴最為正式也最為體面堂皇,藉祖父之口完成世代交替,將掌舵大權移交給兒子與孫子共同主持。第二頓則是三個女人的午餐,看似輕便隨興,實為艾娃進入Recchi家族女性的一場儀式,完成家族內祖孫三代女主人權威的傳承;這午餐也使艾瑪與安東的親密關係預作準備,才有後來的聖雷莫插曲。第三頓晚宴回到Recchi家族宅第,家族主人換成坦奎第與艾瑪夫婦,卻見證了家族企業轉手賣給外資,同時讓艾多發現母親不倫之密、並失足跌落泳池最後送命。三場大小不一的餐會錯落有致地鋪陳這部電影的不同故事線與轉折,分別表現這個家族面臨世代承接、女人之秘、還有全球資本流動的衝擊。藉飯局來銜接與傳達敘事,巧妙掌握全片節奏感,可見本片編導拿捏之精準。


這場Recchi家族的世代興衰中沒有單一的主角,但艾多居核心地位,以他來見證一個輝煌家業的出讓與傳統的式微。這位家族中年輕接班人的耀眼光環從電影一開場就定了調:他參加了競賽卻沒能得到第一,令所有家族成員不免失望,隨即家族領導人祖父在壽宴上宣布讓他和父親共同繼承家族企業。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艾多才是整個故事的中心點。他可能最早發現妹妹貝塔的同志身分,並且毫無保留地支持貝塔;他是祖業轉讓的見證人,也第一個發現艾瑪與安東的暗合。他在大家族中支持親人的同志傾向,同時娶妻生子、做家族表率。當家族中所有人都不顧祖父的教誨,認為該將企業賣給外資才是合乎時代潮流之計時,艾多出面捍衛企業、反對裁員,認為這是家族傳統不容出賣。他還為母親與餐廳夥伴的不倫感到氣憤莫名,更為母親將家傳湯的配方告知安東而狂怒不已。他擁護開明的性別政治,懂得惜才,與擊敗自己的賽場對手交好並合夥開業;他忠於家族,對祖傳產業懷有浪漫色彩而不入時的絕對忠誠。至於艾多對母親的指責,與其說是不倫,毋寧說更是因為她外傳湯頭配方予非家族成員的外人。艾多同時象徵了性向自由、強烈本土色彩的國族意識與家族傳統、還有青年模範。艾多簡直是個完人。

或許因為艾多太完美,以至於他不真實,他必須失足落水,成為無意識的植物人,才能成全家族眾成員的想望:標售祖產以迎接全球化和更多的利益,並且讓母親能追求她想要的幸福。艾多對家族道統的熱愛,與艾瑪對安東的愛情,是同等激烈的,也因為這種激烈,使得浪漫愛與國(家)族愛在此顯得不合時宜,因為艾多的愛對全球資本的流動與利益的累積造成阻礙,而艾瑪的愛則不見容於家族。他們對維繫內部統合的權威都造成挑戰,而愛又如此強悍激烈,所以必須以同等激烈的方式剝離切割。或許背負道德光環是太大的壓力,你若不是隨波逐流、揮別傳統並變得世故功利,只好走出豪宅大門,與貴族身份一刀兩斷。或者一死。


張士達原發表在中國時報的影評,同時收錄在本片發行商瀚宇國際的部落格,值得推薦。

1月 18, 2011

拍結婚照 (主角不是我)

上星期特地請了一天假,全家跑去中山北路陪弟和LC拍家庭婚紗。本來想說為了兄弟兩肋都能插刀了,陪個笑臉拍照頂多是犧牲色相罷了。況且,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拍結婚照的體驗,說不定也是唯一一次,經驗很寶貴的。

真不知是老弟太會選日子,還是老天厚愛我們,那天天氣很糟,陰冷也就算了,還下一整天的毛毛雨。雖然我們原來就沒要拉出去拍外景,但兩家人窩在婚紗公司鬧哄哄的攝影棚內,仍然不時要披一下外套,而且老人家身子單薄,一不小心很容易著涼的。我們物盡其用,男女方家人各拍一組、合拍一組,加上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自己玩了一組,總共拍了四組照片。

色相真是犧牲了,也挺好玩的就是。轟必須承認,這是一次非常新鮮有趣的經驗,有意思的地方是,一直以來看電視看電影看攝影,都是在當觀眾;這次移形換影到了鏡頭前,可以交叉比對,對照觀看和表演兩種體驗方式。拍結婚照真的是拍其他類的照片所無法比擬的特殊體驗。我們一般都有拍生活照、大頭照、畢業照等經驗…有些人也有玩自拍,但是那情形可能有點…咳…特殊…總之我的重點是,無論是動態攝影或拍照,無非都是在瞬間留下永恆,將鏡框內的視覺元素凝結成影像(哈利波特世界裡面會動的畫就另當別論)。我想這個攝影或拍照的操作性定義,應該不會有甚麼爭議。

如果說留下瞬間的影像是拍照攝影的概念,那沒有甚麼比拍結婚照更能體現這種精神了。靜物攝影就別提了,花草石頭是不會有表情的,山川雲雨也沒有表情,更不會耍脾氣。而前面提到的生活照大頭照,它們的功能多是紀錄,留下年歲的軌跡或一個空間的樣貌。這種照片大約只需要功能性地留下一個姿態,被拍的人擺個pose、向鏡頭投以友善的微笑,差不多就搞定了;如果拍差了,同樣的pose擺久一點,再來個莊嚴肅穆或是淺淺的微笑,情緒上點到為止,攝影師喀擦一聲也搞定。如果是人物或動物的動態攝影更別提,可以不斷捕捉每分每秒的影像,等於是瞬間永恆的無限延長,要嘛照單全收,要嘛剪輯出想要的段落,最後收藏自己最滿意的影像。

但結婚照可不同。它的概念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製造浪漫,它的存在完全是為了要表現出婚姻的幸福美滿,所以對鏡頭前身為表演者的我們,要演出那種歡愉快樂的情緒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概念很玫瑰很美妙,但事實上要演繹出那種氣氛卻有點難。你要怎麼在一個漫長的定裝、上妝、貼假睫毛做頭髮(相較之下男生輕鬆太多)擺pose測光的過程中,維持一個愉悅並且投入的情緒?只能說那真的是專業等級的表演。

我這麼說好了,我們一開始的家庭照,因為轟爹轟媽比較老派,所以拍得很大中至正,頗為古典,也就無甚難度;反正攝影師下口令「西瓜甜不甜」「A、B~~」,我們就跟著喊「甜~~」「C~~」,任務就結束了。到了最後一組青壯派亂入照,難度瞬間無限上升,我們要設計各種情境,變換各種姿勢,用各種不同的角度面對鏡頭,做出不同的high表情,還要等待攝影師大哥調好光圈站好位置拿穩相機,快門才終於喀擦下去。對於我這個high週期有限的阿宅來說,配合度再高,要維持幾個小時的高亢、臉上還要綻放燦爛歡欣的笑容,當真是no can do。拍到後來臉都快麻了。

但轟相信,到時候結婚照洗出來,必然是一整個美滿喜悅、粉色的世界。這些手忙腳亂、喬位置喬姿勢喬表情,導致大家包著盛裝頂著死魚臉的窘狀,絕對不會出現在照片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知道拍結婚照的表象與「真實」,卻又前仆後繼地去勞民傷財,辛苦自己還拖親友下水,只為了表演出那一瞬間的端莊典雅、俏皮可愛、親密幸福,然後把那一瞬間凝結成影像。我們無限放大影像中玫瑰花色般的信息,同時也無限壓縮婚姻整個社會機制與文化儀式的過程,還完全掩蓋影像背後的勞動,為的究竟是甚麼?好讓我們說服自己並且勸進他人,然後提供自己一個回憶的材料?那,說服甚麼,勸進甚麼,回憶的又是甚麼?

所以說,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折騰一整天、更別說拉外景出國,去拍這些結婚照,然後只看一次就供在客廳玻璃櫃角落、或是主臥室衣櫃最深處?轟至今想來,始終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