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9, 202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上述《詩經》名句,相信都不陌生,至少第一句肯定讀過。但「蒹葭」怎麼唸,久了沒複習,有時就這麼忘了,連意思也都還給國文老師;「蒹」還能有邊讀邊就矇對了,那麼「葭」呢?

葭,艸部九劃,讀作ㄐㄧㄚ,音同「家」、「佳」。葭的意思其實非常普通,就是蘆葦,許慎說:「葦之未秀者」;葭是初長的蘆葦。到了《廣韻》,「葭」更擴充解釋到「蘆」,真是一兼二顧,幼嫩鮮美的蘆葦,意境美、名稱也引人遐思。

至於上面的這段《詩經》名句,比較浪漫的說法是表述對思慕之人的情懷,也有個較富政治寓意的說法,將遠方的君王比喻為思慕的「伊人」,表達不受重用或正視的愁思。

此外,「葭」也可以是一種樂器,約是今日的笛,也通「笳」。其他「葭」的含義與作用,或為姓、或是地名,由於更罕用而多不熟悉,這裡都略過不提了。

無論如何,回到蘆葦的「葭」,雖然這植物既不起眼也沒有重大的作用,卻在不論是古典文言或今日白話,都有那麼優美典雅的名字,且往往是寫景寄情的對象,真是老天眷顧。

同場加映:如果有鄉親和我一樣念不出「涘」、也不知其意,「涘」讀作ㄙˋ,音同「四」,水邊、岸邊的意思,也是很古風雅緻的用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