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有邊猜邊,大概知道和花草樹木有關,類似的說明文章自是容易看到,偶而也會在文學作品中讀到一些,卻始終不知怎麼念,也不知道什麼意思,多年來更不求甚解,未曾費工夫查察一番。這次讀一本很多生字的小說(明明是中文小說怎麼還可以有這麼多生字囧),實在忍不住了,好歹找個字長點知識吧。
樗,從木部,十一劃,讀作ㄕㄨ,音同「書」、「舒」,是個形聲字。許慎這麼解說:「木也。以其皮裹松脂。从木雩聲。讀若華。」段玉裁的補注則進一步說明:「樗、惡木也。惟其惡木。故豳人祗以爲薪。小雅以儷惡菜。今之臭椿樹是也。所在有之。有一種葉香者可食。」《本草綱目》對於樗的說明羅列在「樁樗」一條之下,大致也不脫「樁香而樗臭」、「樗木最為無用」、「樗木皮疏肌虛而白,其葉臭惡,歉年人或采食」這樣的說法,雖仍可以入藥,但形色臭皆不討喜。
我沒有文字學、音韻學的相關專業知識,不過《康熙字典》中所列的條目至少有三種「樗」的讀音,但似乎都不怎麼接近今天的ㄕㄨ。那麼,究竟「樗」是怎麼從古漢語的「讀若華」、《康熙字典》整理出《集韻》的「胡化切」,到今日以北京話為基底的ㄕㄨ,也實在不得而知。「樗」有點倒楣,用處不怎麼大,也就不怎麼是個好字。大約可以拿來用上一用的相關成語不多,比如說「樗櫟」,由於都是木質疏鬆的木材,大而無用,都用以指涉平庸無用之才,自謙可也,用來罵人也不帶髒字;「樗材」、「樗散」都是一樣的意思。
人沒用處,樹也跟著被牽拖,天地萬物之為用,大體是這樣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