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29, 2017

評點幾項金馬之最

之前提過,從金馬獎歷史來看,馮小剛是極少見同獲編劇、表演、導演三類獎項的怪才。金馬獎堪堪跨過半世紀,說是二十世紀後半葉華人電影菁英的見證,大約也說對了一半。我這就好奇,查了一下金馬得獎記錄,還真有佛心人士開了個維基網頁,表列金馬得獎人之「最」。我之前在讀電影欣賞雜誌的金馬五十專題時,整理過金馬獎項的一些趣聞,今天來看看有什麼得獎者的其他金馬之「最」。

既然由馮小剛開了頭,就來看看金馬獎史上還有哪些身兼編導演的能手。其實沒有。之前也提到過的姜文、侯孝賢與陳建斌裡,侯導已經是最接近的,憑《悲情城市》(1989)、《好男好女》(1995)、《刺客聶隱娘》(2015)拿了三座導演獎,編劇方面則有《小畢的故事》(1983)、《油麻菜籽》(1984)兩座改編劇本獎以及《童年往事》(1985)原著劇本獎;即使如此,表演方面仍以《青梅竹馬》(1985)一票之差與金馬影帝錯身而過。至於姜文與陳建斌,前者雖然也演戲、但從未以表演入圍過金馬獎,而以《陽光燦爛的日子》(1996)得到當年的金馬最佳改編劇本與導演雙獎,至於陳建斌以《一個勺子》(2014)金馬影帝與最佳新導演掄双元,入圍改編劇本卻沒得獎,也是差一步。

1月 26, 2017

看倌笑嘆井中蓮

(這款海報道盡本片精彩之處,創意令人拍案叫絕)
我不是潘金蓮 (2015)

華人圈子裡能編、導、演俱佳的極少,能做到其中兩樣已經非常厲害,而且多是編導,少有兼顧台前幕後、既編又演或能導也能演的。香港新浪潮以來造就不少多才多藝的能手,但演員出身的如張艾嘉爾冬陞,後來做了導演就不太演戲;成龍和曾志偉則是早年既演又導(曾志偉早年編劇居多),後來都不再執導演筒。台灣新電影打造的一批手工業大將則多是編導並進,如今也有鍾孟宏這種身兼編、導、剪輯、攝影,而且成績都很出色的怪物,但幾乎沒有人剛好也能演戲的;侯孝賢當年演《青梅竹馬》(1985)入圍金馬影帝,以一票之差敗給《等待黎明》的周潤發,但侯導在銀幕前風光也只這麼一次,多年後終於有個李康生,憑《郊遊》(2013)做了金馬影帝,也導了長片佳作《不見》(2003)和《幫幫我愛神》(2007)。

中國當今能導又會演的,首推姜文和馮小剛;兩年前以《一個勺子》(2014)和《軍中樂園》(2014)抱走金馬男主角、男配角、新導演三獎的陳建斌,是另一少見例子。無比自負、也早以作品證明自己很可以自負的姜文就不提了;馮小剛則是極少數在金馬獎同時拿過編劇(2005《天下無賊》最佳改編劇本)、表演(2015《老炮兒》最佳男主角)、導演三類獎項的「怪才」。馮小剛算是有些葷腥不忌,以小品喜劇起家,能拍高度商業化的娛樂片《非誠勿擾》系列,也拍國族色彩鮮明而符合政治正確的《集結號》(2008)、《唐山大地震》(2011),去年則風格一轉,推出商業氣息淡且黑色幽默十足的《我不是潘金蓮》,並一舉拿下金馬最佳導演獎。

1月 14, 2017

這個字有邊猜邊,大概知道和花草樹木有關,類似的說明文章自是容易看到,偶而也會在文學作品中讀到一些,卻始終不知怎麼念,也不知道什麼意思,多年來更不求甚解,未曾費工夫查察一番。這次讀一本很多生字的小說(明明是中文小說怎麼還可以有這麼多生字囧),實在忍不住了,好歹找個字長點知識吧。

樗,從木部,十一劃,讀作ㄕㄨ,音同「書」、「舒」,是個形聲字。許慎這麼解說:「木也。以其皮裹松脂。从木雩聲。讀若華。」段玉裁的補注則進一步說明:「樗、惡木也。惟其惡木。故豳人祗以爲薪。小雅以儷惡菜。今之臭椿樹是也。所在有之。有一種葉香者可食。」《本草綱目》對於樗的說明羅列在「樁樗」一條之下,大致也不脫「樁香而樗臭」、「樗木最為無用」、「樗木皮疏肌虛而白,其葉臭惡,歉年人或采食」這樣的說法,雖仍可以入藥,但形色臭皆不討喜。

我沒有文字學、音韻學的相關專業知識,不過《康熙字典》中所列的條目至少有三種「樗」的讀音,但似乎都不怎麼接近今天的ㄕㄨ。那麼,究竟「樗」是怎麼從古漢語的「讀若華」、《康熙字典》整理出《集韻》的「胡化切」,到今日以北京話為基底的ㄕㄨ,也實在不得而知。「樗」有點倒楣,用處不怎麼大,也就不怎麼是個好字。大約可以拿來用上一用的相關成語不多,比如說「樗櫟」,由於都是木質疏鬆的木材,大而無用,都用以指涉平庸無用之才,自謙可也,用來罵人也不帶髒字;「樗材」、「樗散」都是一樣的意思。

人沒用處,樹也跟著被牽拖,天地萬物之為用,大體是這樣的意思。

1月 01, 2017

中國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千變萬化。換句話也可以這麼說,中文真的讓人眼花撩亂很難懂!

會想到查一下這個字,主要是因為最近某位華語歌手進軍英語歌壇,新曲不但動聽、MV更是技驚四座、令人激賞讚嘆的程度堪稱年度之最。問題來了,這位歌手名字裡有個「靚」,念法卻不是印象中的ㄐㄧㄥˋ而是ㄌㄧㄤˋ,弄得我一時昏頭,以為是自己一直以來念錯了,草草查了字典卻又發現此字讀音是ㄐㄧㄥˋ沒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根據手邊的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靚」是形聲字,「从見,青聲」則是參酌自《說文解字》。這麼說來,「靚」的標準讀音應該是ㄐㄧㄥˋ沒錯,音同「淨」、「鏡」,「青」部、七畫。對於「靚」,許慎的解釋很簡潔:「召」也;段玉裁進一步注解道「廣雅釋言曰。令、召、靚也…亦爲靚妝之靚…恥敬、則召靚之靚也…廣韵曰。古奉朝請亦作此字。按史記、漢書皆作朝請。徐廣云。律、諸矦春朝曰朝、秋曰請。郭注上林賦云。靚糚、粉白黛黑也。」五南《辭典》則說「青」其實是「請」的略寫後和「見」組合而成,因此邀請召見是為靚。《康熙字典》裡更考察出賈誼、揚雄以及《集韻》中都有將「靚」當作「靜」來使用的案例,如「女容徐靚」、「澹乎若深淵之靚」等。

「靚」主要作動詞與形容詞使用,前者如今多用以說明婦女以脂粉打扮,例句有「靚妝」。作形容詞用時,靚則通「靜」,以形容沉靜貌,故幽靜亦可寫成「幽靚」(突然某種豪宅建案的印象就浮現惹),這也說明了上述「靚」、「靜」相通的用法。

但「靚」當作形容詞還有一解,是漂亮、美麗貌,這可能是稍後出現的衍伸義。這時「靚」在五南《辭典》也出現了第二種唸法:ㄌㄧㄤˋ,音同「亮」、「晾」。我想這就是那位華語歌手名字念法的由來吧?耐人尋味的是,辭典以「靚」當作形容詞漂亮、美麗貌使用的例句如「靚衣」、「靚妝」(顯然這既是動詞片語也是形容詞片語),「靚」都是使用第一讀音。不覺得很怪異嗎,有讀音卻沒有例句,我在教育部網站、《康熙字典》也都沒找到「靚」唸作ㄌㄧㄤˋ的說法,那麼它究竟是可以當作破音字而這麼念呢,還是其實沒這麼回事?若是破音字,那麼是參酌哪裡的方言而來?和粵語有關嗎(單純個人直覺)?

隨文附贈冷知識一枚:「青」應該是比較「另類」的部首,專收無親可依、難分類的字。除去異體字、如今已未使用的字不算,整個「青」部、連同青字本身總共才青、靖、靚、靛、靜五字,而他們之間唯一的關聯或許是都以「青」為聲符,但忽左忽右不知有何規則可循,而以聲符為部首也堪稱罕見。(不過靖靚靜三字多少都有沉靜之意,則是另一共通點)

話說「靚」既然以「見」為意符,為何不是收納在「見」部呢?朋友們,中文是不是很複雜很讓人眼花撩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