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熱血、有趣又夠宅的《大英雄天團》是Disney動畫工作室去年底推出的力作。本片節奏稍嫌紊亂,人物深度與感情厚度也稍嫌不足(但這是Disney作品的通病),嚴格來說難成為Disney的代表作;不過,在所有賣點都到位的絕佳優勢下,票房表現亮眼,國內破一億大關,北美地區雖然離兩億五千萬美元的門檻有些距離,卻已是Disney動畫工作室成立以來票房第二高的作品。本片口碑亦佳,指標性平台如IMDB、爛番茄與娛樂周刊都給出好評。
好萊塢在開發新規格、新科技上市出名的被動與保守,但只要在市場上一嚐到甜頭,又會投入大筆人力資金錢滾錢。《大英雄天團》便是活生生的標準案例。它完全是呼應科技宅男(geek)文化與電玩世代的產物,相當聰明地利用現成的刻板印象,進而翻轉來表現電玩掛、動漫宅與科技宅男的優勢、最後坦然擁抱它。這當然很符合Disney世界大同的宗旨,而本片在這個世代差異的多元共榮,更直接公告與漫威(Marvel)的合作關係,讓Stan Lee毫無辨識難度的那張老臉進駐片中,順理成章放影迷福利。
對我來說,《大英雄天團》還有一層解讀趣味,在於多元族裔共冶一爐的標準「美國夢」印記。且不提本片發生在東京與舊金山各取一邊來命名的虛擬美國城市San Fransokyo舊京山,故事主人翁阿廣與阿正來自濱田一家,擺明了是日裔美國人,而他們兄弟都是科技天才這件事,立刻呼應了美國過去半世紀以來打造的「少數模範」神話(model minority myth)。這記媒合刻板印象的險招,注定要在中日韓等亞裔美國社群引起一些爭論。但《大英雄天團》大玩族群刻板印象還不止於此,實驗室裡的其他天才們,異常樂天開朗親切的拉丁美洲裔女孩哈妮、高度獨立到難以親近的亞裔悍女速美子、白富不太帥的超級英雄漫畫迷阿費、有潔癖強迫症卻也著迷於功夫的黑人大塊頭芥末一等人,每一位都對應到各自族裔的某個典型刻板印象,再經過加工(美化)後打造成親民版的菁英。他們不但是超級英雄、也是社會菁英,更是美國種族大熔爐的樣板。
(就是個小美國的概念) |
當然,磨去社會差異與文化歧見等稜角、推出皆大歡喜的結局,本是Disney的標準製程,《大英雄天團》和樂融融的種族多元圖像,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值得尋思之處在於,這些族裔背景各異的高材生,舉手投足卻又是徹頭徹尾的美國調調。那麼,他們關於亞裔、非裔、或拉美族裔的認同元素,除了膚色與姓氏之外,還有甚麼?這裡可以有兩種詮釋:這就是他們作為亞裔、非裔、拉美族裔的文化高度混雜的結果,或者,他們全都是文化漂白下的產物。去中心的後現代觀點與族裔本質論述的對立,在這裡會有一場拉扯。而《大英雄天團》給的思考線索,則在阿廣駕著升級版杯麵飛翔在舊京山市區、經過玻璃帷幕建築時看到自己的鏡像當下,暗示已呼之欲出。
即使有這麼些狡黠的爭議點,本片還是看得到政治正確的誠意:以上所有角色的配音員,都有各自對應的族裔背景,不會自作聰明,越俎代庖。都說了好萊塢學習起步慢但後發先至,東方主義式的錯誤會愈犯愈少。回到生意經,自從Disney張開血盆大口,在2006年買下PIXAR之後,兩公司在電腦動畫長片的表現逐年扭轉。以往所向披靡、票房口碑獎座無所不包的PIXAR,近年來表現愈見不穩,《勇敢傳說》(Brave, 2012)票房在PIXAR作品中只能算表現平平,但至少還拿下當年奧斯卡動畫長片獎;《Cars 2:世界大賽》(Cars 2, 2011)以及《怪獸大學》(Monsters University, 2013)票房與評價都不足以令人驚歎,在奧斯卡動畫長片甚至連入圍都沒有。相較之下,Disney自從John Lasseter入主動畫部門,推出的電腦動畫電影日見精彩,《雷霆戰狗》(Bolt, 2008)、《魔法奇緣》(Tangled, 2010)、《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 2012)、《冰雪奇緣》(Frozen, 2013)到去年的《大英雄天團》,各自迷人。這證明John Lasseter轉任監製後,灑點子如飄雪的功力依舊。
至於杯麵,就讓它繼續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