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07, 2013

十五年前台北市中山區的康樂里、也就是今天的十四、十五號公園現址,因強制拆遷問題而引發的居民抗爭行動,過程一直站在最前線、忙進忙出的其中一位,是康樂里里長禚淑雲。

最近看黃孫權《綠色推土機》,初識這位女士;但等到看隨書附贈的DVD時,偶然聽到旁白唸她的大名,注意到那是不熟悉的音,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禚」的正確讀音。

又是個讀邊絕對沒有用的字。「禚」形似「糕」、看似以「羔」為聲符,讀音應該相去不遠。其實不然。示部十畫的「禚」,唸作ㄓㄨㄛˊ,音同「濁」、「拙」。這是個罕見字,除了當作姓來使用之外似乎沒有其他用法。但禚最早是春秋時代齊國的城邑名,大約在今日的濟南一帶,據說禚姓也是源自於此;奇怪的是,《說文解字》並沒有收錄這個字。《康熙字典》則有「禚」的讀音線索,引用了《集韻》、《正韻》道:「職略切,丛音灼」。

如此似乎解決了唸法問題。不過,我手上的五南版辭典說禚是形聲字,卻是「從示,羔聲」,但標的音仍是ㄓㄨㄛˊ。這是甚麼意思?是「羔」這個聲符在古早以前有別的唸法,只是如今禚與羔、糕分道揚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