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2, 2010

緊來甲衫褲收收

島上每逢夏天,暴來暴去的午後雷陣雨總是惱人。記得小時候在新園過暑假,只要天上烏雲積得厚了,空氣滯悶到都聞得到溼氣,午覺剛睡醒的阿嬤就會從客廳裡走出來,吩咐我們幾個玩不累的小孩幫忙收衣服。通常手忙腳亂間還趕得及在豆般大的雨滴落下來前收完那幾排衣褲被毯;有時候動作慢一點,人還在收最後幾件衣服,雨已經像大水潰堤一樣轟然而下,早上才洗淨的衣服,又隨人淋得濕透。

我們家搬進台北市後,洗好的衣服不再像在南部那樣曬在庭院邊,而是像所有北部的家庭一樣掛在陽台晾著。衣服掛在陽台或許不怕台北慣有的綿綿細雨,但遇到夏日雷雨那又沒輒了。放暑假的那幾個月,有時下午沒出門,當雨的前奏又嗅得到時,媽也喊著我或弟弟幫忙到陽台收衣服。她會像阿嬤一樣講著:「欲落雨啊,緊來甲衫褲收收了。」我們就像帕夫洛夫的狗一樣,乖乖走到落地窗前,從媽手上接過還未全乾的衣褲,一一展開放到椅子上,繼續在屋裡晾著。

人長大後許多教訓都學會了,手腳也快了,淋溼的衣服越來越少。後來我們家陽台加裝了玻璃窗,媽甚至不再喚我們;只要見到大雨將至,她便輕鬆溜溜得關上玻璃窗,讓那幾排衣服繼續晾著。那句帶著催促的親切叫喚,也隨著中學午睡時拂過耳際的風聲、冬天到了深處細雨打在台北街上的答答聲,鎖進我的聲音記憶裡。今日雨在小鎮時落時停,雨滴打在屋外的柏油路上時,混著塵灰的溫熱溼氣鑽進屋內,我聞著那溼氣,聽著滴答雨聲,遠方傳來隱隱雷鳴,突然想起已經很久沒再聽過的那句話。

7月 19, 2010

看片小記: Pirate Radio (2009)

這部國內未能在院線上映,可能也沒能引進DVD的英國片,在大西洋彼岸的原片名是The Boat That Rocked,不知為何到了美國化名成Pirate Radio,台灣網路鄉民自然而然沿用美國片名,翻成中文「海盜電台」。

Pirate Radio講的是1960年代末期一個漂泊在倫敦外海的搖滾音樂電台的故事。根據當時英國的社會背景,由於國內的所有廣播電台在政府限制下,均不得放送被視為毒品與性解放等社會亂源的搖滾樂,一群帶有無政府政治理想與搖滾樂狂熱的嬉皮買了一艘中型漁船(或是貨輪?),在船上架了個電台,開到倫敦外英國政府無法可管的公海,對全英國全日無休地放送搖滾樂。此海盜般的舉動讓它成為五千萬英國人中近半數收聽的地下電台,也因此惹惱英國政府,讓英國政府無所不用其極要徹底摧毀這海盜電台。


這部塞滿六零年代搖滾樂的喜劇電影,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奠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劇情片,畢竟片中的電台Radio Rock與許多DJ都是虛構的。電影是將歷史中出現過的人物與事件稍加改編重組,用來傳達全片真正要體現的那段歷史事件背後的反叛與搖滾精神。就故事架構和敘事來說,這部電影鬆散自由的風格可能不容易對上傳統影評人的嚴謹標準,倒是和它搖滾歡樂的恣意風格頗相襯。

就某個角度來說,我們或許可以把上述元素串聯起來,稱這部片做寫意風或印象派的電影。它的重點不是在重現那段歷史或是某個特定的人物,而是要表現那個時代活生生出現過的濃烈嬉皮色彩的思考與生活態度,隨意但認真,樂觀卻不進取,自由博愛,逍遙取樂。這當然是過度天真的想法,這也是在各種層次上都稍嫌簡單的一部電影;但它緊抓住搖滾精神和嬉皮生活的態度並勇於追求,讓一種正面歡愉的能量穿透整部片。導演Richard Curtis延續2003初試啼聲作品《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眾星雲集大家樂的特色,再次上演他歡欣淺顯的商業片風采,通俗但不愚蠢,幽默卻不剝削,娛樂效果十足。

雖說以搖滾樂為主題的電影多如繁星,其中以六零年代為背景的佳片也不少,想來Pirate Radio根本稱不上全面深刻,無法與同類傑作如《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2000)相提並論。但Pirate Radio徹底的搖滾精神與真誠的樂天態度是許多矯情的自省電影所沒有的。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我願意忽略這部片的許多缺陷,去領略享受它的天真歡愉,浸淫在這兩個小時的搖滾派對中。

7月 01, 2010

【黑色之書】語錄

「對煉金術士而言,不知道自己永遠無法點石成金,這不是他們的悲哀,而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就算現代的魔術師把他的戲法秘訣毫不隱瞞地洩漏給外人知道,狂熱的觀眾依然會情願說服自己,在魔杖一揮的剎那,他們看見的是魔法而非騙局。同樣地,有那麼多的年輕男女,只因曾經在生命的某一個時期聽見了某一句話、讀了某一則故事、看了某一本書,然後便在這氛圍的影響下,墜入情網。在激情的暈眩中,他們結了婚,始終不曾理解他們愛情背後的謬誤,就這樣開開心心地共度餘生。…就算我們終於明白這個事實,一切也不會改變:所有的文字、所有可信的文章,指涉的都不是生命,相反地,書寫本身就只是在指涉一場夢。」(頁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