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01, 2007

地圖,電影,音樂,記憶

“我們的記憶在攝影、電影、唱片和數位影像種種立即性語言的陳列下顯得越來越切身。在這些地方,記憶被捕捉、放大和擴散。複製性科技使得「永恆回歸」成為可能。然而在此卻另有一種科技永遠無法完全譯出的深邃曲調。我們的記憶在慾望著時間和生命的同時,試圖將我們與遺忘隔離;而在我們重複地向聲音探求的過程中,清晰但無法解讀的慾望遂無所不在。音樂是一張多層次的地圖;它同時與時尚(對於新鮮事物的重複)和記憶(消失在時間中的記憶)相連。它讓我們能在意識和遺忘間搭起一道脆弱的橋樑。它將由事件所組成的歷史變為不斷變動和無時間意識的記憶,而其所藉由的方法便是允許我們標記時間並將之喚回,將過去帶回現在,並允許我們在其回聲中尋找其他夢想和未來。”

“然而,雖然聲音無所不在,但它們卻總是被寫入某個地點特殊的詩學之中。音樂和存有的呢喃作為語言、書寫和記憶總是包含著傳譯的動作。在傳譯中所引發的再記憶過程中,試圖再現的意圖被打斷了。這種意圖在傳遞過程中—不論其是歷史、想像或夢境的文本—被轉化且帶入新的訊息,並在動作行進間置換了再現的意圖。關於現實與再現,過去和現在之間所想望的模寫關係在某個情境的激進歷史性中被顛覆,而這種情境存在於感知的溢出與傳譯、記憶、書寫、敘事、認知限制間永無止盡的缺口之中。傳譯在其立基之處便已透露出其缺口。”

“事物「原本為何」並沒有任何簡單或直接的方式可以還原,只有這些事物如何被記憶和傳譯的狀態:不是發生過了什麼,而是正在發生什麼。因此,一切事物皆被記憶和壓抑,每一個見證都有其缺憾之處,而每一次記憶也都注定要不斷地回憶。記憶也可以被稱作是遺忘、排除失落、否認缺陷、取消語言失敗和意圖不完整性的藝術。因此,記憶並非源頭、事先立下的規則或命運,它反而是心靈在現在的釋放中對過去細節的苦痛所做的重寫,是一種泉源、一張供人寫作的書桌……”


《電影城市》,頁303-3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