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7, 2014

Double Feature @ Film Forum: The Killing (1956)

坊間有將本片翻譯為殺戮》者。根據資料,殺戮是庫柏力克的第三部長片,距離他邁向大師之路的六零年代還有五年之遙。本片故事以賽馬場為主脈絡,Johnny為首的一幫人策劃行搶賽馬場高達兩百萬的鉅額賭金,卻碰上黑吃黑,最後在主人翁捲款潛逃之際,陰錯陽差之下暴露身分而終於伏法。

據說這是庫柏力克第一部有專業演員與攝製團隊完成的作品,打光、攝影機的運動、剪輯等,都具有成熟好萊塢作品應有的穩健。《殺戮》推出後雖然票房不算成功,卻很受好評,算是讓庫柏力克在美國影界站穩腳步。相信博得口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五零年代少見的非線性敘事。本片在整個事件經過的大脈絡之下,借用旁白解說,依搶劫成員各自切割成塊狀敘事,前後反覆陳述。如此嘗試,整體時序看似搗亂破碎,卻不會造成觀影上的模糊混淆,在今日無奇不有的電影敘事來說或許無甚新奇,但在半世紀前該是非常具有實驗性的剪輯與敘事技巧。


《殺戮》對於電影美學留下的貢獻,或許要等到三十年後才慢慢發酵。影響最明顯也最多的堪稱塔倫提諾。塔倫提諾坦言,他的《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 1992)所使用的非線性敘事技巧,便是襲自《殺戮》;這技巧後來在塔倫提諾的許多影片中大量使用,反而成為他的註冊商標。當然,《殺戮》中黑幫成員性格鮮明、略帶風格化的個別形象,也在塔倫提諾的作品中發揚光大,《霸道橫行》再度成為絕佳範例。



《殺戮》有專屬的維基英文網頁,有興趣者請自行前往連結。

8月 26, 2014

Double Feature @ Film Forum: Gun Crazy (1950)

(那個年代的電影海報都鮮豔得讓人不敢領教...)
日前在紐約市的獨立電影放映重鎮Film Forum看黑白片一票雙響炮(double feature),相當過癮,很有做了功課的快感。兩部都是五零年代初期的作品,主題都是搶錢,堪稱好萊塢搶劫題材(heist)的先鋒之作,其中還有大師級導演庫柏力克創作初期的佳作,這裡整理報告。

Gun Crazy (1950)

這部由Joseph H. Lewis導演的作品,想必長年受到冷落,片名與導演我從未聽聞,電影研究或相關報導就更別提。但半世紀後看數位修復版,除了一飽精彩攝影與剪輯的眼福外,也見識到它先行者的重要貢獻。

就故事本身來說,«Gun Crazy»講的是神槍手夫妻BartAnnie從馬戲團出走後謀生不易,鋌而走險成為搶銀行的鴛鴦大盜。儘管Bart對於行搶這種犯罪行為百般不願,但還是在深愛的妻子Annie鼓動下半推半就,以致越陷越深。搶銀行的日子刺激又有白花花的鈔票,看似風光逍遙,然百密一疏,警方畢竟還是一路循線追來,終而在事跡敗露、警方群起追捕下,伏法於槍彈。

8月 25, 2014

Chris Marker @ BAM: 三帖

(附上沒介紹但有看、1953年的Les statues meurent aussi,當年被禁演)
接下來的一週,前後趕了四場、共六部Chris Marker,除了數位修復、北美首映的«Level Five»(1997)之外,都是他的早期作品。追蹤他的創作軌跡,體察他如何發展獨樹一格的散文電影風格,也能較真切理解何以影展文宣說他是“A sui generis cinema poet who virtually invented the essay film, [who] used highly personal collages of moving images, photography, and text to explore time, memory, and political upheaval”。我選幾部在這裡做簡單的心得報告。

Dimanche à Pekin (1955IMDB網站的資料指出本片年份為1956)

這部尚未數位修復的短片,是Marker的第三部作品。或許是使用當年引進美國時的拷貝關係,全片保留當時的英語配音。這部短片是Marker在共產中國建國後不久、大躍進時期之初,便進入北京拍攝市民一個星期天的生活(這也是本片片名的原意:在北京的星期天)。或許將本片放在冷戰時期的社會脈絡下理解,比較容易看得出它作為第一與第二世界兩大陣營間文化聯絡人的角色。

創作初期的Marker很明顯地比後來幽默得多。本片呈現北京市民生活的方式,並無社會主義者會有的對毛澤東治下的中國充滿浪漫遐想與歌頌,也沒有資本主義社會裡特有的偏見或傲慢;Marker帶著他特有的自嘲與輕巧聰慧的詼諧,來看這個新世紀的、很新鮮卻也殘留許多老舊氣息的中國。他很聰明地以自嘲來為本片開場,給了一個中國風的旗袍、繩結、屏風之類的室內裝潢,接著鏡頭一提,卻是艾菲爾鐵塔;這時(英語配音的)Marker自陳,從小就從書上宏偉帝陵的圖片與描述幻想著文明古國中國,如今終於有機會踏上神州、實踐兒時夢。Marker鏡頭下的新中國,是舞劍練拳的男人,說那是國民運動;公園裡的女學生不斷唱著同樣的歌曲,令他頭痛;沒有甚麼商業活動的街頭,說進步的新中國乾淨得連蒼蠅都沒有。凡此種種的詼諧,或許不太厚道,卻也不刻薄,尤其於今觀之,不論是左右陣營,相信都能會心一笑。

8月 23, 2014

Chris Marker @ BAM: Loin du Vietnam (1967)

百餘年來的電影史導演來去如鯽,名字、作品能留下來的沒有上萬也有數千,但會被冠上電影詩人頭銜的少之又少。就我所知,有被這麼廣為推崇的,好像只有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和Terrence Malick各算半個吧)。崛起於法國新浪潮的Chris Marker,不知是否走紀實影像路線的關係,論名氣無法與高達楚浮比肩,和侯麥布烈松相比也略遜一籌。所幸這位可謂自成一格的散文電影家,以其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與浪漫底蘊,流暢悠然的影像間流露出自有的盎然詩意,近來越受重視。

偶然間得知此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BAM)的電影院BAM Rose Cinemas這兩週推出Chris Marker特展,又是一班地鐵即可抵達的地點,怎麼說都該來做個功課。BAM Rose Cinemas位於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最恢弘雄偉的建築,該建築緊鄰布魯克林地鐵與鐵路匯集的大站Atlantic Terminal (地鐵站名為Atlantic Avenue—Barclay’s Center),交通極為便利。以往來紐約都只在曼哈頓晃,近年在布魯克林走動多了,才發現這裡寶藏不少,晚知道總好過不知道。

(BAM的Peter Jay Sharp Building,一樓便是電影院)

8月 22, 2014

紐約市: 州長島 (好吧這中文地名是我自己亂入的)

(州長島官方公布的2014年地圖,灰色部分目前施工封閉中)
紐約周邊很有些島嶼,較知名的不外乎最大的長島、史泰坦島(Staten Island)、自由女神像座落的自由島(Liberty Island)、移民第一關艾利司島(Ellis Island)。對紐約熟一點的人應該會知道曼哈頓本身也是一座島。或許要對紐約更熟一點的才會知道紐約灣裡有一座非常非常小的Governors Island。今夏來紐約的另一個既定行程,是這座Governors Island

排進這行程的原因之一固然是因為沒去過,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八月在島上有個Robert Capa的彩色攝影展。熟知報導攝影的朋友都知道卡帕了;但就連主辦這個展的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在文宣上面都說,多數人知道卡帕催生戰地攝影以及他在黑白攝影的經典地位,但鮮少人知道他其實也多年進行彩色攝影。這次特展展出的全是卡帕在二戰前後在歐洲所拍攝的彩色相片,雖然機會難得且免費觀賞,但到了現場才發現展出作品相當少,僅約二十餘幅,晃前晃後十分多鐘就看完了。而且看過卡帕的多數作品,大概都會同意他的黑白攝影作品比較有魔力,彩色攝影相較下畢竟遜色得多。

8月 21, 2014

曼哈頓: High Line Park (下)

真正的轉機在1999年出現了。West Side Line路線經過的地區居民所組成非營利組織Friends of the High Line,開始提倡將鐵道原貌保存、轉型為開放空間並整建成公園。此說一出,社區力量開始發揮,保存並改建的說法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到了2004年,在時任紐約市長的彭博(Michael Bloomberg)與紐約市議會的支持下,紐約市政府終於通過West Side Line改建的提案。High Line Park誕生了。

整個High Line Park的改建工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改建工程於2006年開始,首先整建南段、也就是從Gansevoort Street20街的部分,並於2009年完工開放;從20街到北端30街的第二階段工程於2011年完工開放,整條空中鐵道綠廊至此大致完成。

(位於西25街一整面牆的塗鴉藝術,由巴西塗鴉藝術家Eduardo Kobra為High Line Park而創作)

8月 20, 2014

曼哈頓: Sinehan sa Summer 2014 (下)

後面兩天的獨立電影之夜都是集編導於一身的作品,也都來自年輕世代。綜觀技法與說故事的功力純熟度,這些新銳的成績除了還缺點細緻之外,已經足以出國比賽了。14日放映短片«Onang»(2013)及長片«Ang Huling Cha-Cha Ni Anita» (Anita’s Last Cha-Cha, 2013),堪稱整個影展的最大收穫。

J.E. Tigiao導演的«Onang»以相當短的篇幅,獎山中相依為命的父女兩人,女孩除了繳不出學費的貧困外,更必須提防總是陰沉易怒的父親的家暴威脅。本片攝影精緻細膩,絕美的風景與視覺構圖對比故事主人翁生活所面對親人暴力造成的強烈反差,加倍突顯現實的殘酷。電影的最後一個畫面所暗示的家庭性暴力,把現場觀眾都嚇到了。本片暗濤之洶湧猛烈及本片之成功,可見一斑。


8月 18, 2014

曼哈頓: Sinehan sa Summer 2014 (上)

今年來紐約避暑有些臨時排入的行程,幸運的是這些行程也成了意外的驚喜。首先是第一次找High Line Park未果,卻誤打誤撞逛了一圈下曼哈頓,走過即將完工的新世貿中心,見證帝國不死還魂新生的巨碑,既為美帝難以撼動的霸權姿態不寒而慄,也對這國家的政經實力、還有經營公共空間的用心,深感佩服。

另一項更大的驚喜,是在表哥友人的引薦下,有緣參加駐紐約菲律賓領事館主辦的夏日影展Sinehan sa Summer 2014。這位菲律賓友人原來只是點頭之交,也壓根沒放在心上;想不到紐約處處臥虎藏龍,這位朋友竟是獨立製片人,今年受駐紐約菲律賓領事館之邀,策畫這次的影展。我則是偶然與他聊到自己對電影的興趣,他順手轉寄影展資訊、邀我參加。之前便有印象,紐約的菲律賓領事館位在曼哈頓的第五大道上,距離台北駐紐約辦事處只有三街之遙;再瞄一下資料,時間上都能配合,同時是免費放映。能進入菲律賓領事館大堂,又有免費電影可以看,而且是不熟悉的菲律賓電影:何樂而不為?

8月 15, 2014

曼哈頓: High Line Park (上)

此番遠來美東,給自己設計的重點行程之一,是五年前才完工開放的High Line Park。說來慚愧,在紐約州十個寒暑,之所以會知道這公園,竟然是回國教書後、偶然透過學生的口頭報告才知道的。當時非常驚訝,就在以為已經摸透的曼哈頓新造這麼大的帶狀空中綠廊,卻始終渾然不知,如今有機會再訪紐約市,當然要把握機會走一回。

出發之前先做點功課,來交代一下High Line的歷史緣由。High Line原來就像是北捷的文湖線那樣,是建造在空中的鐵軌。紐約市曼哈頓島能夠在地面上架設鐵軌、行駛列車,是在1847年由市政府授權准許才開始在曼哈頓西側出現。但由於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貨運列車與其他交通之間事故頻傳,造成相當嚴重的交通安全問題,到了1929年,紐約市政府、紐約州政府、以及經營曼哈頓鐵路的New York Central Railroad系統同意通過一個超大型計畫(West Side Improvement Project),以13英里長、涵蓋105個街區的範圍,將整個專責貨運的鐵軌工程抬離路面、架設到半空中。這項計畫在當時共耗費1.5億美元,相當於今日的20億美元、也就是600億新台幣造價的浩大工程。

說到這裡先岔個題。話說1929年不是適逢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嗎?偏偏在這股市崩盤、華爾街天天有人往下跳的當口,紐約市不僅要蓋天文數字的空中鐵道;甚至是雄霸世界第一高樓頭銜四十年的帝國大廈,也恰恰是在這種節骨眼動工,並且只以一年多的驚人速度完工。奇的是似乎沒有偷工減料,蓋完後立刻成為好萊塢寵兒,俊男美女相約在頂樓見面,沒見到面仍能終成眷屬,如今八十多年過去了依然好好站在那,還天天有一堆人排隊上去看風景。可見越是一窮二白、越是要硬撐起門面來花大錢,有開源而未必有節流,日子還是能過得下去,資本主義果真不可思議。

無論如何,曼哈頓中城這項抬高貨運鐵軌的工程耗時近五年,於1934年啟用通車。這條通稱West Side Line的運輸線,東西介於第十一大道、第十大道之間,北起西30街的Chelsea區、南達Spring Street的St. John’s Park Terminal。根據設計,這West Side Line將連結工廠廠區(南)與倉儲廠區(北),讓工業料件如鋼鐵、乃至肉蛋奶類等製品能直接在這兩地間運輸往返、並且直接連結到附近的鐵路大站Penn Station,而不必再經過民用街道或市區,與民爭道。此設計本意良善,而空中鐵道似乎也在美國工業打造穩固基礎的二十世紀前葉發揮效用。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West Side Line的使用才開始逐漸沒落。

有關West Side Line在1950年代的沒落,官方網站給的資料並不多,只約略寫了州際交通與貨車的出現,不論是對West Side Line或是全美國的鐵道貨運,都造成衝擊。除了大型貨車的普及理所當然地降低運輸成本與大為提高機動性之外,稍微拜一下孤狗大神,也大約可以推論出美國跨州的州際高速公路在1956年開始建設,將1930年代開始發展的高速公路系統串聯成全國性的公路網,從此徹底改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與貨物的移動方式。另外還可以大膽揣測的是,美國整體經濟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向服務業大幅轉型的過程,也直接衝擊了工業製造等基礎產業的勞力需求。這些因素大概都是West Side Line經歷十多年長期且無可逆轉的沒落的時空背景。

到了1960年代,West Side Line的使用率已大為減低,南段整整半截、從Spring Street到Gansevoort Street的部分更因此拆除。快轉到1980年,West Side Line開出最後一班列車,載著三節貨櫃的冷凍火雞,為這空中鐵道的營運畫下休止符。緊接著在1980年代中期,鐵道通過地段的地主,開始聯合向市政府與州政府遊說,計畫將全部拆除。消息傳出後自然引起反彈,這派人力主恢復營運,確實曾為空中鐵道帶來一線生機。但大致已完全荒廢的West Side Line至此已野草叢生,雖不至於不堪使用,但幾乎等於無人聞問。到了1990年代,當時的紐約市長朱良尼(Rudy Giuliani)厲行整治革新曼哈頓,也底定了空中鐵道拆除的命運。

(High Line Park最南端,Gansevoort Street的出入口)

*有關High Line Park的資訊,可參考官網;更多的歷史與相關資料可參考維基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