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30, 2014

拳譜與心法

學成歸國至今將近三年半,闖蕩江湖...呃...進入高教血汗工廠到現在剛好滿兩周年,關於教書、關於這世代的年輕小夥子,個人的觀察體會也慢慢累積了些。心臟給鍛鍊得堅強許多,當然怪現狀也看了不少。別說上班族聚首,幹譙老闆無能上司弱智成為酒過三巡的共同話題,對咱們這行來說,抱怨課堂百百種歪風怪象何嘗不是業內的共有感嘆呢。

然讀書人自有讀書人的瘋狂,說起來既脆弱又無聊,一點小事都敏感得要死,為了虛無飄渺的概念與原則,可以爭得你死我活、莫名其妙地堅持,但其實根本也沒人甩你。今天要分享的這樁,恰好跟轟ㄟ我莫名的堅持有關,也是當今大學殿堂的某種怪象。

事情的伊始是這樣的。剛回國時,在前一份差事那裏,很幸運地跟同梯相處堪稱融洽,還會相約每週聚餐一次,交流些無三小路用的職場生存法則與跳槽謀職小道消息之類的。雖然話題並非總是超級營養、腦力高蛋白,但偶而也會講些很認真的課題(或是很認真地聊些沒營養的話題)。有這麼一次,我們在廉價食堂為了三個英文字母,大夥小小抬了個槓:PPT。

(廢話有點多,無誠勿入)

1月 21, 2014

只能說要嘛都碰不到,要碰就一口氣都碰上了。見識淺薄的我,沒見過這字,直到去年碰上有學生叫這名的,也不會念,逼得我得查字典,才知道這又是個沒法有邊讀邊的字。

旂,ㄑㄧˊ,音同「奇」、「旗」。教育部的國語辭典裡有兩個意思,第一義是「一種在旗旒上畫龍,並在旗竿竿頭繫鈴作為裝飾的旗子。」也就是說旂是一種有特定圖騰的旗子,上面還會繫著鈴鐺之類的。這個字最早在《爾雅》已經找得到,因此也收進了《說文解字》。根據教育部的國語辭典網站(還有異體字字典也是),從第一義也衍伸出第二義,就是泛指各種旗幟,引用的例證是宋朝的邢昺,在他對《爾雅》所作的注疏中這麼說明「旌旂」:「九旗之名雖異,旌旂為之摠稱」。

所以「旂」、「旗」雖然意義上不盡然相同,但基本上自一開始就是可以互通的字。大概也是因為如此可以拿來當作取名的參考吧。會不會也有那麼點考量,是因為「旂」與「祈」同音又有些許形似,在取名時可以是另一個提供變化的選擇呢?

以「旂」為名的知名人物有長年推廣健康飲食的女醫師莊淑旂,她於民國四十(1951)年通過中醫師考試時,是國內第一位通過正式考試而取得執照的女中醫師。

1月 13, 2014

看片小記: 築巢人 (2013)

在去年台北電影節大放光芒,一口氣拿下紀錄片、剪輯、以及百萬首獎的《築巢人》,或許因為排檔關係,自得獎後足足拖了快半年才上院線,而成為今年第一部上檔的紀錄片。之前對導演沈可尚的認識極少,印象中只有《茱麗葉》(2010)的第二段(就是讓李千娜得金馬新人獎的那段);好在這次等到了《築巢人》上院線,不能再錯過。而且我再次幸運地選到有導演映後Q&A的場次,雖然看完已經有些晚了,還是留了下來。

這部規格有點不尋常的紀錄片,如同導演本人一樣「叛逆」,帶著我行我素卻又充滿人性的風格。50多分鐘的片長既不能是長片,也不算短片;上院線、跑影展都嫌太短。沈可尚又偏偏不肯只窩居電視頻道的樣子,他說毛片總共有上映版本的十倍、估計應該是九小時的長度,最後剪成現在的長度,只因為他覺得「應該」就是這樣子了。想來還是靠著百萬首獎的加持,這部片才有機會排上院線。但不到一小時的片長看下來並不輕鬆;有許多關於自閉症或是故事主人翁陳家父子的資訊,片中並沒有特意交代,同時全片因為陳立夫獨特的狀況也放大了觀影張力。偏偏電影本身又極度節制,沒有旁白,也沒有太多煽情溫情的編排,身為觀眾必須相當投入,去感受沈可尚想要創造的影像與觀眾的對話。至於導演何以要這麼節制、完全退到攝影機後(這問題是我問的),沈可尚在鋪陳一段後,還是以寫意的方式回應道,最後在剪接室中覺得應該把他自己的畫面全部拿掉,這樣才對。

沈可尚頗有種聽搖滾樂的讀書人的氣質,隨和謙遜中感覺得到他對自由與創作的執著。對於《築巢人》中陳家父子圍繞著自閉症的糾結與拖磨,沈可尚一反近年國內紀錄片超量脫軌的勵志、溫情、催淚訴求,拒絕提供救贖,只因他認為不夠「真實」。也因此,《築巢人》有種近年國內紀錄片少見的一種美學上也是情緒上的不加修飾、赤裸質地;影像中的陳氏父子並不和樂、常有衝撞,電影更以陳父那虛脫、幾近絕望的自白收尾,當然,也是因為沈可尚認為那較貼近自閉症患者家屬的真實心境。的確,掀開心理的陰暗角落並不好受、也不好看,更沒有正面的教育意義,但它比較能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複雜與生命的沉重,而這也是任何一個主流社會都比較不願意面對的。而沈可尚的堅持,讓短短50多分鐘的《築巢人》不僅綻放人性光輝(即使並不溫暖),也同時昇華到許多紀錄片所沒有的藝術層次。

台北電影節自從建立自己的品牌後,似乎在文藝氣息與社會使命上走得比金馬獎更遠了。很少有一個綜合型態的電影獎,能屢屢將最大獎項頒給紀錄片。自從2005(第七屆)設立百萬首獎以來,台北電影節已多次將百萬首獎頒給紀錄片,包括首(第七)屆給了《無米樂》(2005)、第十二屆的《乘著光影旅行》(2010)、第十三屆並列首獎的《沈沒之島》(2011)與《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2011)、前年第十四屆的《金城小子》(2011),到去年第十五屆的《築巢人》,至今九次的百萬首獎有五次給了紀錄片。不論是對紀錄片或是對綜合型電影獎來說,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肯定與成就。就這點來說,我認為台北電影節的格局、高度與可能性,可以也可能更甚於金馬獎。

1月 07, 2014

藤吉郎之野望

清須會議 (清須会議, 2013)

這部改編自三谷幸喜自己小說作品的電影,講的是十六世紀末本能寺之變(1582)的後續故事。這場奪走一代梟雄織田信長性命的叛變雖然隨即遭織田家的宿老羽柴秀吉(本名藤吉郎)殺退叛變的明智光秀大軍後隨即敉平,但織田家在諸侯環伺下急切需要選出新的主人來領導眾人,因此必須宿老們必須召開會議,選定新的主公。會議地點為織田家的基地清須,是為清須會議。

清須會議既成史實,如同所有的歷史劇,演繹焦點若不是翻案追問真偽,便是扒糞揭內幕,總之大約都是翻新歷史書寫的工作。不過喜劇鬼才三谷幸喜的手筆,想來重點應該不會只侷限在兩者擇一,所以也不必太計較史實考究的問題,畢竟大多觀眾包括我都不是日本戰國史專家。但《清須會議》卻也不可能僅止於無賴嬉鬧的搞笑等級,畢竟這裡在談的可是三谷幸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