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29, 2010

但風大了

但風大了

作者 魏振恩 (J.E.Wei)
原刊載于【笠詩刊】Li Poetry 272 期 (2009.8)

那時摩羯座男子
站在海邊把他的帽子
放在我的髮上
那是一個土星火星拱月的冬夜
跑馬場的馬匹都睡了
只剩夢境
浪濤聲中擺弄命運

那時他說讓我們踏海而行
水紋將放逐海鳥飛翔
如仙人重新預言的鵲橋
相信 且藍履而行

但風大了把他的帽子吹落
但風大了把心中的鞋子濺濕
我們經過沉睡的馬匹
車燈也怒吼了
但風大了
市區的霓虹炫在他的臉上
遠行吧 但風大了
唇是歸途的劍


P.S. 作者本人部落格「魏振恩詩稿」已經搬家並且改名「約翰詩稿」,請鄉親繼續支持鼓勵,為他打氣。

1月 20, 2010

危機倒數 (The Hurt Locker, 2008)

這部講駐伊拉克美軍故事的電影早在2008就開始到處參展拿獎,包括威尼斯影展的幾個特別獎在內,等到2009正式在美國做商業放映時已經累積許多驚嘆號,到處有風聲說本片有角逐奧斯卡主要獎項的實力。國內原來排定在一月初的檔期(IMDB資料)一下子拉到三月,不知道是不是在賭奧斯卡得幾個獎,配合頒獎檔期來衝票房?


本片主人翁聚焦在美伊戰場最前線的一小支特別部隊--炸彈拆除小組(EOD, Explosive Ordinance Disposal)--的故事,主要人物就三個人,卻以這三個人的特別任務拉出整個戰爭的格局,以小喻大,讓我們看見戰爭的瘋狂和人性的迷失。這部片能廣受讚賞,攝影應該居大功。本片攝影不僅成功營造出一種戰場上死亡分秒逼近卻又不知從何處來的高度張力,它還能在這種張力之下屢屢維持住情緒上的距離感。導演很謹慎處理視覺上的物理及心理兩個層次上的距離感,讓觀者不至於強烈感覺到電影人文主義式的批判/說教姿態,也不會因為從美軍觀點看巴格達戰場而灑狗血地搞美國式英雄崇拜。偏偏這種距離感讓故事的推動製造出更多不確定的壓迫感,明明電影節奏緩慢,卻讓人看得透不過氣,攝影手法著實高明。

紀實攝影的技巧在本片也有可觀之處。紀錄片手法應用在劇情片中已經氾濫到毋須特別討論了,不過我感覺到這種借用手搖鏡或隱藏鏡頭等技巧,在幾個類型當中特別容易出現,戰爭片即是其一。這種技巧在特定類型劇情片中的大量應用,讓我們可以去問的,不只是為什麼手搖鏡或隱藏鏡頭是有特定內涵的電影語言,也是為什麼某些特定的視覺效果會讓我們將它認定是關乎「真實」的。不知道有沒有哪位高手可以來講解一下這當中有沒有什麼特別原因。紀實攝影在本片中的運用捕捉到許多不經意表現出來的表演,加上鏡位和運鏡獨到,使得風格化的攝影變成這部電影說故事的主角。比如說著全副武裝從煙幕緩步而出的畫面,一秒一千格的超寫實畫面效果等等,都高度活用鏡頭語言,並且轉變成有獨特風格的畫面。


導演Kathryn Bigelow以本片再度證明,要能拍出好的戰爭動作片跟導演的性別一點關係也沒有。Bigelow前作不多也不少,較有名的有驚爆點(Point Break, 1991)和21世紀的前一天(Strange Days, 1995)等。她擅拍動作類型片其來有自,原來她結縭數載的前夫正是在史詩等級大型電影,特別是科幻動作片中呼風喚雨的James Cameron!就本片犀利的鏡頭語言來看,Bigelow顯然走出自己的路數,無須以21世紀的前一天那類撐史詩的電影去追尋卡爺的腳步。
題外話:當初上映前票房成績讓許多人擔心/冷眼旁觀的阿凡達,如今北美票房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穩穩跨過五億美元的里程碑,成為北美歷史上帳面數字超過五億美元的第三部電影。無愧是影王之王的卡爺,十幾年前也在一片質疑聲中推出鐵達尼號,並且一舉成為六億票房的影史最高紀錄。如今沒人再敢問阿凡達有沒有可能超越鐵達尼,成為北美票房新霸主。真正的問題是:阿凡達何時會超越鐵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