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9, 2013

看片小記: 愛‧慕 (Amour, 2012)

(海報有兩版本,分別是同一場景夫與妻之面容,耐人尋味)
自平地一聲雷的《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 1992) 開始,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就以冷冽的影像在影界頻頻推出傑作。從九零年代最具爆發力的創作期進入到如今的越見沉穩恢弘,適值知天命之年推出新作,影像調性變得溫暖,講遲暮夫妻與慢性疾病的故事,或反映漢內克自己走入另一個生命階段的心情,也與他過去二十年來的作品主題有截然不同的對比。

本片故事基本上非常直白且簡單,居住在城市(應該是巴黎)的老夫老妻,過著單獨而不起波瀾的退休生活,偶而參加文藝活動,或女兒與昔日學生來訪。直到有一天,安妮無故突然放空呆滯,診斷發現已有中風症狀。手術後,安妮不住醫院、也拒絕住進安養院,堅持在家休養;喬治一開始雇用看護、後來辭退所有醫護人員,獨自一人照顧老妻,陪她走向生命盡頭。

電影通篇緩慢且漸趨凝重,一如漢內克的其他作品,相當沉得住氣,因此也需要觀眾高度的專注與耐性。但潛伏在沉穩敘事底下,乃是關乎生死掙扎與人性兩難的驚心動魄:面臨逐漸失去行動能力、也無法與他人正常溝通的身體,安妮如何維持自己生命與死的尊嚴?而深愛妻子的喬治,既要尊重安妮的意願,又逐漸無力應付照護中風妻子時,該如何在越見吃力的重擔、親人的不諒解、以及追求自己所剩無幾之生活的私慾之間,做出合乎人性、道德的抉擇?

(下有爆雷請斟酌服用)

漢內克的作品極愛探討人性中極度理性、冷靜、壓抑和極度瘋狂與暴力的反差與一體兩面。在《愛‧慕》中,隱藏在這對遲暮夫妻平穩生活下的洶湧暗濤,是無理性可言的致命惡疾;它也是喬治面對已無生命積極意義的妻子與自己繼續維持生活的慾望時,終於做出抉擇的那股衝動。終結生命的驅力─不論是疾病或是人─和生命的終結本身,都抗拒邏輯思考、但與理性也只有一線之隔。

最後喬治猛然拿起枕頭悶死愛妻,該不是精心策畫,也未必只是一時衝動。他不過是在那一刻恰好踩了那道理性與瘋狂、自持與失控、愛戀與自私、溫柔與殘酷之間,那道極細的界線。



*張小鷹在放映週報的影評〈漢內克的溫柔〉寫得頗好,建議一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