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05, 2012

看片小記: 陸上行舟 (Fitzcarraldo, 1982)

因在南美洲建造鐵路致富的實業家Brian,夢想在亞馬遜叢林深處蓋一座歌劇院,並請當代最頂尖的聲樂家Enrico Caruso前來表演。Brian領著輪船Molly Aida號逆流而上,很快地屢遭險阻。就在船員幾乎離棄殆盡時,Molly Aida號遇上一行原住民,並在他們毫無來由地答應協助下,由Brian指揮,開始扛輪船翻越山嶺的瘋狂工程,是為陸上行舟。

超過150分鐘的電影《陸上行舟》,大約用了最後三分之一的篇幅,完整鋪陳這一段路上行舟的浩大工程,並刻畫了Brian與船長、廚師等三人和原住民的相處與互動。

整個工程的過程中,船長與廚師對於原住民無條件、不要求回饋的幫忙時感疑惑,認為其中原住民必有算計,卻苦於無法得知。Brian則樂天地相信這也許是神的恩賜,上天註定他要完成這偉大的理想。英語發音的本片,毫無意外地並未在原住民說話的部分打上字幕,讓我們去模擬故事主人翁、也就是白人的主觀位置。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乃至於在有關這部電影的評論中,也很常看到批判這個主觀位置的言論,認為Brian的思維和舉動,包括他對著亞馬遜叢林以留聲機放送Caruso歌劇的經典情節,是西方殖民帝國主義對於「新大陸」乃至於第三世界的典型姿態。

不過接下來還有故事。陸上行舟的工程在曠日費時、甚且有人員傷亡之後終於完成,原住民甚且舉辦了盛大的營火晚會,慶祝他們的辛苦成果。是夜,原住民悄無聲息地砍斷輪船的錨繩、然後不告而別,讓Molly Aida號順流而下,迎向險惡的湍急灣流。這時廚師恍然大悟:原來原住民之所以願意不求報償地協助陸上行舟的瘋狂計畫,是因為他們認為Brian的白色輪船是上天賜予他們向急流的神靈奉獻的祭品。換句話說,以Molly Aida向河神獻祭是他們的條件,整個部落往後的水上平安則是他們的報償。

這段關於原住民的情節很可以解讀為他們的詭秘心機。因為整部電影的表現,加上原住民無表情的影像與陌生的語言(說了卻不被了解,沒有字幕等於被迫沉默般噤聲),讓我們傾向於投射Brian等白種人的觀點,認為這群原住民搞神祕、看似未開化且愚昧卻又似有許多陰謀伎倆;此類東方主義式的偏見在影片中呼之欲出。但是如果站在原住民的角度設想,很可以看到原住民面對挾帶物質文明的絕對優勢而來的白種人,如何在即將排山倒海而來的歐洲殖民帝國主義的時刻,挪用白種人的資源、以不得不陽奉陰違的方式,來換取自己的生存籌碼。固然,在《陸上行舟》的故事中,Brian一行人與原住民之間並未(或尚未)看到拉美殖民歷史血腥殘暴的剝削與壓迫痕跡,但我們可以從原住民整個「沉默」而浩蕩的集體工程中,窺看到向歐美殖民歷史進行抗爭的線索。

這是我在荷索巧妙安排與呈現原住民這場「合作」行動所解讀出的趣味。


(愛爾蘭裔的Brian Sweeney "Fitzcarraldo" Fitzgerald不只是西方殖民帝國勢力的傳聲筒;他與當地白人菁英的關係也很值得一探)

5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ave been long fascinated by what this mind agitator says:
"Film is not the art of scholars, but of illiterates. Film culture is not analysis, it is agitation of the mind."--Werner Herzog

匿名 提到...

and then have found a good excuse of writing nothing about films, but just being agitated by them...and have found a cheap criterion: if the film does not stir my silly mind, it sux..lol..
you really have done excellent jobs...keep going my friend.

轟ㄟ專用 提到...

thank you...

匿名 提到...

這部片不是英語發音的,是台灣DVD廠商只有發行英語發音版,原音是德語、義大利語等語。

轟ㄟ專用 提到...

原來如此,感謝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