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3, 2012

看片小記: 生死接觸 (Hereafter, 2010)

死亡是永恆的謎題,是終極的奧秘。死後的世界是否存在,宗教可以給予簡單而且往往是肯定的答案;難的是科學以及愈見世俗化的現世,愈來愈不關注彼世。經歷過死亡、曾有瀕死經驗者、還有通靈者卻一在提醒我們,人生未必在死亡結束,靈魂仍會繼續。

過去十年來作品的傳記色彩愈趨濃烈的克林伊斯威特,近期只有兩部非關真實人生的虛構電影,其中之一便是《生死接觸》。本片仍奠基於歷史真實,而且是2004年南亞海嘯與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等重大的全球性事件;然而以海嘯的驚人視覺震撼開場,有破題之聲勢,卻無助於推演本片故事。以死後世界、靈魂與神秘的故事主題來說,同理也可印證地鐵恐怖攻擊之驚駭以電腦特效攝人,徒暴露任何意外都可以達到同樣戲劇效果的問題。

不過,在兩段特效構築的視聽奇觀之外,本片仍透過倫敦、巴黎、舊金山三地人事彼此平行的故事線,並一一收攏交錯,來鋪陳電影想要傳達的生命之奧祕、人與人之間無可名狀的牽繫、還有對於死後世界的窺探。我想起M. Night Shyamalan的《驚心動魄》(Unbreakable, 2000)。就這種神祕課題的探討來說,這兩部片恰成對比,前者將超人神話或超自然力量的神祕層層剝除,到最後完全解構那神秘;《生死接觸》則反過來將那神秘層層包覆,終而確認來世非不存在,而是不可解。於是電影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在神話巨大力量的壟罩(守護)下繼續探尋人性與生命。

三條故事線中的三位人物,瀕死者(瑪莉)、通靈者(喬治)、以及失親者(馬可斯)之間的彼此牽連與互補關係雖頗隱晦並來得太遲,但甚有可觀處。故事最後的倫敦書展現場,三人先後邂逅交會,讓拒絕接受現實的喬治,終於通過馬可斯的堅持(頑固?)與信念(固執?),使他能夠再次接受自己的靈力而以此重新面對人生,鼓起勇氣去連絡瑪莉,嘗試與她開啟一段可能的浪漫未來。對那個長久以來自我否定、自我逃避的通靈者來說,活在他身體裡的其實是他的過去,執著於與死後世界溝通的失親者才是他的自我;當通靈者終於接受了自我,生命便也得以再次啟動,於是那對於來世堅信不移的瀕死者,也終能讓通靈者去面對那死後世界的神秘。

如此,片尾那稍嫌造作的喬治、瑪莉面對面執手的畫面,象徵意義遠大於敘事的戲劇必要性。我總覺得故事至此尚未說完,那之後好像還該有些甚麼。這不會是克爺晚年的代表作;不過他試圖傳達的那種牽引世人流轉的神秘力量、引導我們來世間走一回並在死後繼續走下去的某種溫暖力量,或許流露出克爺晚期作品中一貫的人性關懷,以及那種對人情的眷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