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20, 2012

梅姨的門牙

鐵娘子:堅固柔情 (Iron Lady, 2011)

這部講述柴契爾夫人生平的傳記類型電影,同時搬演了兩個傳奇。鐵娘子不但呈現大英帝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首相、也是二十世紀在任最久的首相生平,也造就了梅莉史翠普空前也可能絕後的奧斯卡提名紀錄;無須多說,在第三座奧斯卡女演員獎(包括女主角與女配角)終於到手後,梅姨也只剩下自己可以超越。

鐵娘子以柴契爾年老氣衰、精神狀況難分記憶與現實的現在開始,以跳躍敘事的心理劇風格,回顧她少女時期因父親而對政治啟蒙、青年時期決心從政、進入國會、入閣、到成為首相的歷程。本片飄忽往返於柴契爾生命的過去與現在,實有模擬老年鐵娘子主體觀點的用心。朋友小童將這點闡述得最精闢,她認為這種安排是「柴契爾夫人看的那張照片的動態化」,往往因身邊偶然的物件或聲音或視覺信息「勾起了她對過往事蹟的『不完全』記憶──不僅事件與事件之間連貫的細節不見了,憶者對於一個事件本身的記憶也是只有她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分若以失智老人的角度為出發點,則這部片有著濃濃的跳接風是很理所當然的。」我想不到比這更好的說法。


我個人對跳躍敘事並不感到困擾;對塔倫提諾的作品稍有接觸者,或多或少都具備自行重組片中事件時序、同時還能充分享受觀影樂趣的能力。真正影響我對本片的評價的,是編劇上貪多嚼不爛的眼高手低。回顧過去三年稱霸奧斯卡演員獎的其他大英領袖,喬治六世(王者之聲)與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與黛妃),兩部作品能小兵立大功,在於他們都捨棄全景式的生命圖像,而聚焦於一到兩個重要事件,細膩鋪陳、挖掘探究。或許鐵娘子其實原來也想這麼做,將柴契爾漫長的政治人生濃縮在幾個關鍵時期,包括初入政壇、進入國會、近十二年的首相生涯,特別是與英國八零年代的內政(北愛恐怖攻擊)、經濟(生產力下降與失業人口增加)、以及軍事外交(福克蘭戰役)三個大問題串聯起來。如果這樣還是沒能將故事說得扎實有力,我想可能跟使用過多的MV式串場畫面來交代劇情有關。一部將近兩小時的電影要塞進這麼多情節已經讓故事內容的完整性捉襟見肘,再要使用串場畫面來交代劇情,會讓電影顯得空洞、淺薄。想要一魚三吃卻又無法面面俱到的結果,使得電影在北愛、經濟、福克蘭三大課題,沒有一個交代完整、經營深刻,只留下剪影與音樂。

展演強悍的性別

片中對柴契爾夫人的性格著墨甚多的,是她不讓鬚眉的強悍。這強悍不僅表現在走出家門追求自己事業的堅決、於政治圈內領導保守黨的義無反顧,也表現在國家政治上面對北愛、面對社會主義、面對阿根廷等議題時的毫不動搖。她極度保守(也可能很自由主義)的政治傾向及決策,功過成敗如何見仁見智,實無在此追究的必要。這裡有個頗耐人尋味的片段,出現在柴契爾得到黨內同志的支持,準備角逐首相大位的時刻。熟稔政治表演術的同志們,建議柴契爾摘去帽子、改變肢體語言與說話聲調等,好傳達出一種更穩重、更有威嚴的形象。在這段打造新款鐵娘子的過程中,電影暗示我們,這群與柴契爾彷彿共有革命情感的同志,並非完全為了私利而要操縱、擺佈她,好讓柴契爾成為保守黨極少數菁英的傀儡;他們是真的要在男性把持的大英政府中,讓這位僅有的女性,也能演出同等的威嚴與氣勢。

這片段可能會讓許多女性主義者感到刺眼,因為它無非擺明了公共場域的陽性邏輯在女性身體上自我複製的必要性。沒錯,柴契爾經由民主程序一路挺進到大英帝國的統治層峰,不過一旦面對國君大位,還是不免要服膺特定的表演術,好展現所謂的威嚴、氣勢,即使我們如今都心知肚明那是某種特定形象的威嚴氣勢。有趣也弔詭的是,柴契爾的保守黨同志們雖然套用某種性別想像,藉這種表演術用更為陽性的姿態來磨掉她的高音調等過於女性的特點,但這些男性黨員彷彿沒有因此而要進一部掌控她,而是真心要將她打造為一國首相。同時,柴契爾似乎也從此向強悍的極端飛奔,既不溫暖也無柔軟,簡直比男人更陽剛。

(若隱若現的門牙...)
在那場首相養成特訓班的短短幾分鐘的戲中,政治表演術有如一套男裝,並且為柴契爾量身訂做,讓她那樣順暢地穿上、合身無比。倘若如此,當握有象徵或實質權力的男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性別想像來打造女人,卻不因此而更進一步操縱女人,或是以此宣示對於女性的社會或政治上的所有權時,意味女性掌握包裝自己身體的權力了嗎?而當女人因為表現得比男人更男人而取得成功,使得她身上的裙裝,反而變成中和她過度陽剛氣質的一種表演時,女性主義失敗了嗎?這場政治表演術的訓練,究竟進一步禁錮了柴契爾的身體,或者使她更能因此開發女體的性別表演?或許,與其在這裡追究女性主義的成敗,不如探索表演本身對女體與性別的可塑性,以此來看一位五十歲的中年女子領導日不落國之姿,應更耐人尋味。

梅莉史翠普的門牙

關於柴契爾的當年種種,老實說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進戲院時,我並未特別留意梅莉史翠普的金獎級演出,是否真的演活當年的柴契爾。老實說,要飾演柴契爾,梅姨並非我心目中的首選演員;回頭去看八零年代柴契爾的影像紀錄,從長相、身形體態、說話聲調、甚至髮型,梅姨在片中的神似程度可能都只是中上。

但我特別留意到她的門牙。

傳記類型的歷史電影很容易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左右為難,往往在評判演員的表演時,難以決定演得像與演得有風格,哪個更為傑出。當然能兩者兼具最為完美,然此門檻如天高,何況還有神似與形似之爭,讓我們加倍頭大。但梅莉史翠普的門牙不但表演出一種擬似柴契爾的形象,那在鏡頭前隨時調整上唇肌肉以保持門牙能始終部分外露的能力,不下於Colin Firth去年表演喉部肌肉緊繃抽搐的難度,並且更甚當年妮可基嫚低門檻的假鼻子。

而且相較於吳爾芙或喬治六世,距離我們最近的柴契爾理應更形象鮮明、更容易檢驗表演的相似與否。如果說相似與否是評斷表演高下的判準,那麼梅莉史翠普演得好,應該是因為她演出了某種我們對柴契爾的想像。如此,梅姨的門牙就像片中柴契爾特訓課程的手勢與聲調,提點我們體察這些表演的內涵,其掌握政治或人物形象的精要處,不在於忠實再現,而在於表演本身。

除非梅姨裝假牙。



*有關轟友小童的本片觀後感,全文請參閱〈悲傷鐵娘子〉

4 則留言:

Roger 提到...

轟兄,我們真該乾一杯!!

日前趕著奧斯卡前看完此片,我對此片的短見為 "側錄了歷史,卻未提煉出人性的濃度"。通片沒有編劇觀點與核心意念,鐵娘子的堅毅僅僅來自小雜貨店的童年。雖然現實與記憶交錯拼接手法高明,亦掩不住其貧乏。

轟ㄟ專用 提到...

我在IMDB讀到的觀後感更狠,直指本片unethical,然後砸出3/10的低分

我自己是覺得非常可惜啦,畢竟要再拍一次傳記電影來為柴契爾的影像地位平反,很可能難找到媲美梅姨的好演員來演。

也因為這樣更顯得王者之聲這類堅實有力的電影多麼難得,是吧??

Roger 提到...

真的是要聊才有火花!!

王者之聲去年算是比較晚才衝出來,在此之前我把其它入圍熱門都已看完,但我一知道王者之聲的大致劇情時,我就知道他中了,在我看來它的題材太政治正確,太對奧斯卡的味。

也正因如此,我一直無法持平看待此片的電影成就,一部片子斷斷續續拖了快一年才看完,還為此跟朋友爭論了一段,朋友還丟下一句我見樹不見林的狠話,哈哈哈。

轟ㄟ專用 提到...

嗯嗯,不知老兄你是否有為文討論你對王者之聲的看法,可讓小弟拜讀??不會有作品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所以你有你的評價也是正常,只是我好奇你的不滿在哪...

我認為王者之聲相當有BBC電視製作的痕跡,那可能是兩面刃,愛者會因此加倍喜歡它的小巧精實,不愛者則有可能對它格局太小而更加不滿。我承認,很多製作精良的英國片有種欠缺訴求的問題,好則好矣,卻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這可能跟英國謹慎保守的中產文化有關,但我不確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