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9, 2010

看片小記: Océans (2009)

近十年前以侯鳥生態的紀錄片《鵬程千萬里》(Le pueple migrateur, 2001)驚豔世人的Jacques Perrin & Jacques Cluzaud (外加第三共同導演Michel Debats),對環保意味濃厚的自然生態紀錄片顯然拍出心得。去年賈克雙人組繳出新作《Océans》下探蔚藍深海,以更高難度的水中攝影,近距離觀看海中各類生物的美妙。

其實我對這種表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片子還頗有興趣,雖然說探索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的類似節目,大多因為旁白解說枯燥無趣讓人不耐,有時恰好看到,還是會為那些或陌生或狂野或神祕或詭奇的自然嘖嘖稱奇。這類電影就觀影經驗來說有個絕頂優勢,就是光看影像就令人心曠神怡並且往往具備自有的戲劇張力,要拍爛還真不是容易的事。本片以許多特寫鏡頭拍攝海中的蝦蟹魚類,光是看這些特寫就很值回票價了,本片的攝影團隊究竟是怎麼完成這些高難度的任務,實在難以想像。如果攝影難度可以拿獎的話,本片不知能拿多少;至於它鬆散的敘事架構和片尾天外飛來稍嫌刻意(而且太過政治正確)的環保訴求,已經不必太過計較了。

的確,同一個攝製團隊前後近十年的兩部作品,鳥的片比魚的片精緻細膩太多太多。近年來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時可見於首輪戲院,好看的也有,只是在「用影像說故事」這件事情上好像經營得不是很用心,彷彿把畫面串在一起就是一部電影了,而「故事」本身卻沒有真正出現。還有一點我相當在意的是,使用大量的旁白來講解,看起來好像頗有推動劇情之功,但往往干擾觀影、打散注意力。沒錯,皮爾斯布洛斯南的聲音很好聽,柔和有磁性,但是他不需要從頭講到尾吧?同樣的例子也見於摩根費曼獻聲的《企鵝寶貝》(La Marche de l’empereur, 2005),全面以旁白來引導敘事的結果,在我看來簡直到了喧賓奪主的程度。

這種利用大量解說來「體貼親近」觀眾的作法是迪斯奈的通俗作風。這部電影雖由眾多歐洲機構出資製作,並由歐洲電影工作者攝製,當它在美國的發行由迪斯奈負責,就必須配合其市場策略。我不知道本片在歐洲上映時會不會也有皮紳士充滿斯文英倫腔的旁白解說,或者法文解說佔了多少篇幅,如果沒有的話就證明我的揣想有道理。此外,本片也是迪斯奈成立專門引介大自然生態作品的Disneynature公司第一部大規模商業放映的電影,近日內未有更矚目的作品推出,但之前參與製作的《Earth》(2007, 暫譯「我們的地球」)叫好叫座,已經讓這間年輕的公司站穩腳步。迪斯奈這麼快就搭上環保列車,賺錢做形象一魚兩吃,商業嗅覺之敏銳令人讚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