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0, 2009

看片小記: 盲山 (2007)

這星期看的片裡有兩部是較近期的中國電影,同是第六代導演的作品,都是以紀實風格的劇情片講偏遠地區的女性問題。先談剛看完的,改天再來談另外一部。

盲山 (2007)

對李揚的前作〈盲井〉(2003)雖然有點記憶模糊,不過其冷峻視角和犀利敘事令人印象深刻。相隔四年的作品〈盲山〉企圖延續對當代中國社會底層的關注和呈現社會快速變遷下的扭曲,誠意可佩,只是成績不比當年。

這部片就技術來說,表演和攝影都水準甚高,雖然絕大部分的演員皆非職業演員,但他們在鏡頭前的表現卻極為生動自然,並沒有非專業演員面對鏡頭普遍會有的生澀或僵硬。本片對聲音的使用也極好。幾場村裡男人乘柴油車去追逃跑的白雪梅的戲,柴油引擎突突的聲響比車子先進入畫面,直如催命的鬼車,很成功製造出緊迫的張力和白雪梅不斷被逼入絕境的強烈對比。

但是我對這部片的許多設定都無法認同。首先,並不是只要因為紀實風格、批判社會不公義、揭露人權問題,它就自動會是一部好作品,反而會因為這些政治正確的偽裝所帶來的包袱,反過來讓電影變成了矯枉過正的「偽」作;個人認為這部片很有這種嫌疑,讓理直氣壯的道德大纛來掩飾故事本身的荒謬。是的,我認為這個故事有許多難以理解的荒謬。比如說,我不能理解它將白雪梅設定成大學生,卻又讓她不知世故地被賣入偏遠山區的農村成為拐婦,還讓她做了許多莫名奇妙而且最終失敗的逃跑行動,究竟是要呈現女人的無力感,還是要嘲諷所謂知識分子的愚蠢無知。我也不能理解,面對愚昧無知,我們為何必須要給予同情(就像我不會去同情美國白人的低能一樣)。或許是白雪梅甚至是她父親兩個受害者的角色設計得不夠好,以他們面對諸般狀況的應變處理能力,實在讓人難以對他們的受害處境感同身受。

看這部片還有一點讓我開始感到警覺的,是我們相當容易從這種電影得到像「現代中國偏遠地區還有這種現象存在是因為封建傳統的殘餘」這樣的心得,然後從類似的觀察去批判人口販賣、買妻傳宗接代、還有官僚吃人之弊,並且把這些現象都歸咎於現代化不完全。這樣的反省有一個盲點,就是我們忽略了片中所呈現的農村拐賣婦女現象其實是中國改革開放近二十年來才開始出現的。李揚他自己在香港文匯報的訪問中提到,中國在廿世紀五零六零年代原來並不存在這樣的現象,是文革結束後的改革開放時期,農村女性大量外流到都市求生後,農村為解決性別失衡與男性覓偶的問題,才開始有這種人口買賣的行為。

固然我們可以直接了當指出,是因為農村困在以傳宗接代為首要任務的封建意識中,才會催生拐賣婦女的怪象(同樣邏輯也適用外籍新娘的現象,不同點只在於後者是合法買賣)。但是我在這裡要提出來的是,如果我們只著重思考封建殘餘的不堪,那麼我們就忽略了這種封建傳統的苟延殘喘,仰賴的其實是整套建立在資本主義邏輯之上的人口綁架和買賣的機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沒有這種拐賣民女的商業(也是刑事)犯罪,這種傳宗接代的父權傳統也不可能存活下來。因此傳統封建父權看似與所謂的現代性相矛盾,其實乃是兩者私相授受,在利益的基礎上為彼此找到繼續滋長的養料。如果我們要批判中國社會轉型現代化之下的人權問題,則不僅要審視傳統的蠻横,留意現代的暴力,更要警覺到兩者的共生關係。

這是我從這部看得有點難受的片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