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1, 2008

跟蹤

看跟蹤這樣的一部電影,很可以感受到什麼叫做充分利用時間,用九十分鐘把一個故事好好地講出來。看到這種電影,導演用心說好一個故事的誠意會讓觀眾感到窩心。

這部在港台兩地入圍過編劇與導演等獎項、更在去年柏林影展參賽的精采小品,出自杜琪峰多年的御用寫手游乃海。游乃海下筆成金,從前沒太注意真是瞎了狗眼,查了才知道他光是在金馬獎就連拿三年的編劇獎項。編劇轉導演好像很容易拍出好電影,當年以多桑一鳴驚人的吳念真即是一例。這部電影描寫香港警察團隊中較少人注意的刑事情報科,從緊湊到讓人手心冒汗的開場就點出全片題旨,整部電影絕大部分的鏡頭都活用窺視的比喻,製造監視無所不在的緊張氣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游導說本片主旨之一是藉由俗稱狗仔隊的刑事情報科跟蹤隊的職務,來比喻疏而不漏的法網。而監視surveillance其法文原意是天之眼,eye in the sky,不但是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也是天網恢恢的暗示。但我覺得這部片更有趣的地方在於跟蹤隊的辦案性質。就某個程度來說,因為他們觀察/監視而不接觸的職務,必須和辦案對象保持一種距離,這種距離無形間製造了一種緊張,增加故事的張力。特別是當跟蹤隊不能暴露行蹤時,必須面對跟直接接觸罪犯的一般警察完全不同的壓力,這部電影在掌握這種張力上尺寸拿捏得相當好。

演員表現整齊有水準,尤其是任達華和戲份不多的林雪,要特別注意他們出場的第一個鏡頭,完全讓人認不出來是他們兩位。他們把隱藏在人群中的執法者/犯罪者那種我在暗敵在明的無法捉摸體現得十分貼切。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回來提鏡頭的窺視隱喻。這部片有兩點特別吸引我的地方,一個是取景。我沒看錯的話,大部分的故事都發生在中環與西環。這裡不但是商業活動熱絡之處,符合故事發展需要的場景,這裡地形起伏多變,也使此片在攝影方面變得十分靈活,常常出現視覺交叉錯落的畫面,把香港城市空間的機動性和律動感表現得相當鮮明。同時,場景設在中西環,也帶出另一種詮釋。中西環這個彈丸之地,正是當初英人殖民香港的起點,許多英國的行政與商業單位最早都在這裡落腳;而跟蹤的故事設在這裡,不論是將中西環的藏污納垢理解為資本主義的亂源,或是將警方對這裡的著力甚多解讀為對殖民帝國遺緒的加強控管,都是有力的切入點。

其二巧妙的鏡頭使用出現在竊盜集團第一次下手的晚上。這次出擊固然成功,卻由於一個手下沒有按照計畫行事而差點破局,讓梁家輝飾演的首腦憤怒不已。就在那不知好歹的手下不斷頂嘴辯駁時,始終陰著臉的他突然翻桌,和那手下大打出手。這段在某棟樓天台上的打鬥眼看要見血了,卻因為隔壁樓某戶的女房客在窗口換衣服而停止。原來打得近乎你死我活的亡命之徒,突然間不約而同地透過鏡頭帶領我們一起偷窺這場春光。無奈就在靚女正要卸去胸罩的那一剎那,她一伸手把燈關了。那一刻所有人不禁大嘆可惜。這短短兩分鐘的戲,將緊繃的群毆轉成集體偷窺而又春夢了無痕的幽默,並且緊扣住鏡頭/窺視的主題,我覺得是全片的神來之筆。

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持續關注香港電影發展的人,應該要好好分析警匪/黑幫電影這條線。這個英人治港時期就已經迭有佳作的類型,在過去十年來更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績完全超越所有其他潮起又潮落的諸多類型電影。從無間道這經典作開路先鋒以來,幾乎每年都有至少有一部這類兼具娛樂效果與精緻質感的商業電影。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九七以來警匪黑幫電影的優異成績,也帶出電影創意產業與政府形象互動間微妙的變化。猶記得以前警察故事時代的電影,可以聽得到陳家駒帶著凜然正氣執著警徽吶喊「我是香港皇家警察!」,更別提幾乎所有李修賢的電影。那是英國殖民政府只管政治跟稅收的時代,成龍要在銀幕前為女皇效忠,可沒有蘇格蘭警場會感謝他,香港警署也還是得看白人臉色。

但那早已是前朝遺事了。如今警察還是替國家幹事,警匪片還是表現警察界的人生百態,但是有些事情不一樣了。變天了,如今銀幕上的警察是中共統治機制的一環,他們所代言的,是中國維安機制在自由特區的統治力量。敏銳一點的觀眾可以發現,現在電影裡再也看不到誰到處喊著他是香港皇家警察,但同時也不會有人拿著警徽大喊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警察。這裡有警匪電影巧妙的雙重轉換。首先是個人主義式的英雄慢慢消失了,我們不容易再看到像陳家駒這種近乎獨來獨往同時又深入人心的警察角色,卻可以發現這些內斂的警察越來越重視團隊合作。而這些個別輪廓越來越模糊的警察們在表現集體優先的原則的同時,也越來越流露出一種辦事很行的氣質。從無間道系列、PTU、到這部跟蹤,只要不是臥底不是穿制服的警察,個個都是西裝畢挺,坐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裡,一付專業十足的金融業務員模樣。我沒有特別注意近幾年的警匪片是不是還有特別感謝香港警局的特別關係科,但是我有一種感覺,就是回歸之後的香港警匪電影,正在以一種微妙難以察覺的方式製造有為政府的幻覺。你越來越發現以警察部門為主題的電影,這些「差人」好像都變得很有效率了、很有組織了、很盡忠職守了。這些人民公僕服務的是香港百姓,但九七前後不經意的恍神,我們很容易忘記這些呈現人民公僕職場拼戰的電影,服務的卻早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我不敢說這背後是特區政府有計畫的操作,我當然也不敢說這果真反映香港治安的現狀,不過電影產業以這種方式替政府上妝則是可以理解的聰明做法。隨著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系列)、杜琪峰(PTU,大事件)、到今天游乃海等人在這類型的大放異彩,我們實在可以好好觀察電影創作與國家機器之間眉來眼去的曖昧關係。



游乃海重要得獎記錄:

1999 非常突然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 (與司徒錦源、周燕嫻合寫)
2000 暗戰 –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編劇 (與Lauren Courtiaud、Julien Carbon合寫)
2003 PTU – 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與歐健兒合寫)
2004 PTU –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劇本
柔道龍虎榜 – 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與葉天成、歐健兒合寫)
大隻佬 –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 (與葉天成、韋家輝、歐健兒合寫)
2005 黑社會 – 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與葉天成合寫)
2006 黑社會 –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