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02, 2007

詮釋的膛炸

當期的國家地理旅遊雜誌有一篇介紹台灣的文章
第132頁是幅整頁的圖片,是往昔被稱為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門
從光線的方向來看應該是清晨時分拍攝的
略為仰角的視覺,三兩行人,紛飛的鴿子,金黃色的陽光灑在國家戲劇院的屋頂
這些圖像被捕捉進攝影機裡,構成這幅平和美好的畫面
圖片的解說是這麼寫的:
"Like strok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birds take flight near Taipei's National Taiwan Democracy Memorial Hall,
which honors Taiwan's nationalist leader and first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說來諷刺,僅在數月前我們的扁總統大手筆地把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
遠在美國的這雜誌也順其美意地用了新名字,想不到後面的句子這麼一加
卻完全扭轉初衷,本來新名字是該要拔了威權的符號
在這句子裡反而變成了把民主紀念的高帽帶回老蔣的頭上
這甚至不是畫虎不成,簡直像是以前當兵打靶的時候常講的
卡彈就算了還膛炸,敵人沒死先死自己
我相信扁陣營要看到這圖說一定會哭笑不得
真的應了某評論說的,中正紀念堂的新名字聽起來像是在紀念老蔣的民主功業似的

意義的翻轉總發生在這麼微不足道的時刻
許多政治人物或知識份子已為語言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所以在公共空間玩起文字遊戲的時候往往有種精神自慰的可笑
他們難道沒有體認到,只是稍稍更動文字的排列組合,語境和意義就會完全翻轉
更何況意義的傳遞往往在誤解中發生
民主紀念館真的比中正紀念堂好點了嗎? 我不知道
雖說集體記憶的轉向總是爆裂的,比如說台灣意識的浮現
但是有些政治性太過膚淺的動作很難造成深遠的效果
反而像這雜誌的圖說一樣,徒然造成詮釋的膛炸

話說回來,夏天回台北坐捷運的時候
好像還是聽到"中正紀念堂站到了...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Station..."

沒有留言: